關於[共筆]

今天不知道在哪裡看到「共筆」兩個字,想起 planetoid(意外在工作單位相認的Blogger)的wiki好像用過這個字? 雖然是可以顧名思義,共筆就是大家一起寫麻。這樣來解釋wiki,我覺得比「快紀」這個詞直覺多了。
但是,還是上網找一找資料好了。發現,原來共筆竟然還是蠻行之有年的一種傳播現象。似乎在醫學院與法律系的教育體系內,共筆早就是一種默認的共識。
課程與共筆」描述的共筆是一種有分工組織的行為了,「共筆工程在陽明已相當制式,通常2~4人一組,由學藝股長指揮,輪到主寫者負責錄音、筆記、整理、印製。另有一組同學負責校閱,週到些的:還向老師借slide或透明片,更有請老師校審的。」
當然,共筆行為也會有一些爭議性,如Schee.info: 共筆公聽會的獨筆有提到參加關於台大法律系共筆爭議的公聽會的紀錄。

簡略的分析一下這篇文章的內容,共筆可能會有的爭議包括:
1) 共筆影響學生學習的成效,依賴共筆應付考試而缺乏自主學習
2) 共筆行為帶來的經濟利益,與其分配的問題
3) 共筆的著作權問題
其實第一點我覺得是比較沒問題的,「共筆」行為如當成一種儲存與傳遞知識的工具,在工具性上並沒有不良影響的問題,反而是提高學習的效率(這也是共筆發展的原因,因為真的有效)。問題在於在一個共筆成熟的環境,教學者對於學生程度的驗證與標準,也許就要因應這樣的現實狀況吧。
至於第二第三,我覺得包括了一些產權分配,知識與公共財等等的議題,我想也不是簡單搞的清楚的,Schee有記到「國北師有研究生以共筆作論文題目」。十分期待。
在這個爭議同時,當然像是wiki或是blog這樣的資訊科技,當然會有助於這樣的共筆行為的。「2003 高醫刊物編採研習營 :: 對於「醫學院共筆勘誤blog」的一些想法 [by 朝唐]」,這次似乎是源由於「2003 高醫刊物編採研習營 :: 「網路媒體 Blog 與報導實作」之課程資料」中tm的教學所衍生的討論。這是傳統共筆行為,正在摸索著如何藉由資訊技術的協助,能更有效率完成目的的嘗試。
當然,由資訊技術人員來作就更快了,通常資訊專家們會在還討論不到兩句的情況下,就已經把系統搞定了。[ HCCHIEN ]: FreeBSD Tips 共筆
我自己的情況是,先會裝wiki了,卻還在找共筆的環境與動機……(Goya, 等你啊…)
不過我覺得,資訊技術的革命性是在人的行為的基礎上的,如果本來就沒有這樣的行為的動機,空有技術也無能為力。不懂程式的人固然會想要學習系統如wiki來幫助他們本來在作的事情,作資訊的人也相對的,需要理解這些行為本身的目的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