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出版備忘錄

被老師抓去幫師大數位內容學程講課。原本還想拿舊的講稿小改一番,但之前的內容實在太舊了,所以只好硬著頭皮大改,改著改著就變成這樣了……
很久以前(2004)就想用卡爾維諾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來象徵網路內容的未來風貌,我覺得那本幾乎是一本預言書。這次算是努力的把架構套上去了。就寫著有趣,也請各位看倌別太認真就是了。

客觀是否就是合理現實:學術計量的一種反思

1.
這是個有多元價值的時代。一方面,看到一位認真的大學教師,因為拒絕論文發表,而被學校認為不符合「組織標準」而予以辭退的這則新聞[1](以及其下各種意見與水準的討論,值得一看)。而另一方面,台灣評鑑機構認為透過計量才是一種符合「客觀合理事實」的高等教育評鑑方法。兩者各有自己意見的正當性,但一種反諷(irony)感油然而生。
2.
如果要避免工具律(Law of instrument)的尷尬,所有的專業工作者:包含學術與科學研究者,都應該隨時反思原本的目的是什麼?而一點點歷史回溯書目計量學方法與工具發展的基礎,會幫助我們更了解這種專業方法創始的原初目的[2]。
知識社會學的先驅 Robert K. Merton,他的目的在探究科學知識增長的原因。Merton 認為研究者們的書目引用行為,構成為學術獎勵系統的基本元素:書目被引用的越多,代表為學術社群提供更多原創結果,而學術社群也給於他更高的社會(或象徵)地位[3]。而這個理論性觀點,也成為大部分科學論文引文研究的前提基礎。但這種單向獎勵系統是有缺陷的,因為不可避免的會導向大者恆大的馬太效應現象[4]。確實我們可以發現許多這類現象,但學術圈並沒有真的變成一個越來越窄的圈圈。Diana Crane 的研究結合了 科學計量學之父 Price 的研究,以及 Thomas Kuhn 的典範轉移概念,一方面說明學術出版如何由剩轉衰的過程,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無形學院」:非正式的學術傳播網絡,在學術創新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3.
這意思是說,如果我們重視影響學術創新的因素,想要找出下一波學術研究前沿,應該不能只是重視形式化的學術傳播管道:而更需要重視非正式的學術傳播行為。形式學術出版的具體數據,往往只是整個學術現象的落後指標:只能凸顯學術領域的正在蓬勃成長或是正在衰退。換句話說,當這種論文計量方法與評鑑系統的結合,只能凸顯那個領域正熱門,也就不過是作為一種強化馬太效應的獎勵系統之一而已。
4.
當研究者面對的是一個複雜不過的現象,應該是如何採用適當的,多元的方法去接近、解析、突破一個難解的迷宮。對引用錯誤行為(自我引用、引用錯誤、引用不等值、二次引用)的探討[6],正是一種對於書目計量研究的工具反思。當了解引用行為決不單純時,會更明白不應該以引用數量為基礎的學術評鑑或政策資源分配工具。如 Rod Kling 對某些領域的公會模式(the guild model)傳播:某些學科中的「進行論文(working papers)」或「技術報告」傳播[5],結合網路網路技術改變了許多學術傳播風貌。
工具或方法本身確實是中性的,數字也確實是客觀的。但聰明的台灣人們似乎不免追求一種「考越高分越好」的單向價值思維。只要掌握了一個方向,不顧三七二十一的把數字做大。當各個學校的機構典藏完全不在乎研究者好不好用,只在乎能不能把數字灌到大學排行評鑑的系統裡面的時候,整個「客觀合理事實」就那麼的脫離了現實。如同一群學者繞著評鑑指標跳著鎚(論文發表)之舞:
 

工具律:若手上只有槌子,每個東西都像是釘子。
Law of instrument: “If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to treat everything as if it were a nail.”
—  Abraham Harold Maslow (1966). 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p. 15

參考連結一覽:

[1] 嚴文廷(2010.10.01)。教學特優副教授 政大不續聘。聯合報,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74539
[2] 2010-09-28,資訊計量學(Informetics)課堂導讀,De Bellis, N. (2009). Bibliometrics and citation analysis: from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to cybermetrics. Chapter 3。見文末投影片。
[3] Merton, R. K. (1957). 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2(6), 635-659.
[4] Merton, R. (1968).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The rewar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science are considered. Science, 159(3810), 56-63.
[5] Kling, R., Spector, L., & McKim, G. (2002). Locally controlled scholarly publishing via the Internet: The Guild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9(1), 228-238.
[6] 蔡明月教授於 2010-09-28,在師大圖資所的圖資所講座中介紹書目計量學研究。內容大致可參考以下書目:蔡明月(2001)。引用文獻分析與引用動機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38(4), 38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