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出版備忘錄

被老師抓去幫師大數位內容學程講課。原本還想拿舊的講稿小改一番,但之前的內容實在太舊了,所以只好硬著頭皮大改,改著改著就變成這樣了……
很久以前(2004)就想用卡爾維諾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來象徵網路內容的未來風貌,我覺得那本幾乎是一本預言書。這次算是努力的把架構套上去了。就寫著有趣,也請各位看倌別太認真就是了。

Blog與社群@圖書館的原鄉路研討會

Web 2.0

對許多人而言,是一直要到「部落格」「Web 2.0」這些潮詞(buzzword)在大眾媒體上橫空出世,才發覺網路世界突然變了。這些變革絕非一夕之間形成,而是長久逐步發展,時時演變,絕無終點。我曾經歸納了四種當代的資訊技術變革的方向:

  • 更低的資訊編碼與流通成本:

    由於網際網路出版與流通技術的成熟,幾乎人人都能以極低的成本製作出眾人可以取用的資訊。
  • 更佳的交換與通透性:

    各種技術標準與規範的普及,使得資訊可以擺脫載體的侷限。如各種網路服務的混搭(Mashup)的應用。
  • 更低的搜尋成本:

    網際網路資訊檢索技術的進步,徹底改變了人們使用網路資訊的行為。按下一個搜尋鍵,就可以穿越各種目錄與首頁導覽的階層架構,直接取用到資料內容。
  • 個人可識別性:

    被編碼過的網際網路絕非匿名者的天堂,其實是任何一舉一動都會被紀錄與傳播。因此,個人不必要「埋身」於組織之下,才能換取足夠的傳播資本。

光看文字也許難以理解,如果想對這些變化有切身的了解,我會建議:先建立一個自己的部落格吧!並且維持下去。不要透過那些翻譯的文獻與外電報導。這時候才能真正的體認到這些技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對於圖書館事業中的各位:也許你是館員、學生、學者、服務提供者、閱讀愛好者們,應該如何展開這一段,只屬於你自己的部落格之旅?以下是我的旅遊指南:

Continue reading “Blog與社群@圖書館的原鄉路研討會”

Prototyping (原型製作)簡介

近日在公司分享「原型製作(Prototyping)」。我所工作的地方,專案團隊中的每個人都知道並實際使用 Wireframe 作為設計工作的溝通與規格文件。姑且不論「線框」本身的隱喻,可能為視覺設計人員所帶來的不當影響;在越來越趨複雜與互動的網站應用或系統中,單單只透過 Wireframe,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因此,我希望透過介紹「原型製作(Prototyping)」的概念,能讓大家重新發現各種「適時適用」的設計溝通工具與方法。

內容基本上我是照著”Effective Prototyping for software makers“這本書來講的,有點像是快速導讀吧。另外也補充了一些最近的資訊與工具,如Pencil與神奇的Denim。除此外,我目前常用的還有Axure PR,因為這套在我工作的地方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軟體,所以在講義中就不多加描述了。

Intro: Prototyping

View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or Upload your own. (tags: ucd design)

設計與美學 (HCI: Design & Aesthetics )

美學似乎是我應該拿手的題目,因為我唸了四年的美術系,加上三年的高中美術班。但是這一回其實我是講的最心虛的部份。畢竟美學是個太過深奧的主題,怎麼講都不完整。但我嘗試著用簡單的方法,跟台下的同學分享這方面的資訊。

在西方美術史來說,「理性」與「浪漫」一直被視為不斷激盪美感創意的二元對立風格。這種風格區分可以從希臘時代的Doric與Ironic這兩種柱頭的形式開始說起,一直延續到當代的種種藝術思潮。先不論創作者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意圖,但是用這種兩軍對抗的觀點,倒是很容易記住許許多多美術史上風格的變化歷程。而我這次的講法,主要是沿著這種敘事模式,把「合理的設計」與「熱情的設計」對立起來。

設計小訣(HCI: Design tips)

其實準備投影片還蠻辛苦的…常常要在心中模擬聽眾的反應,確定內容大家都能理解,並且感興趣。並且要拿捏份量,不能講得太多。最近,Presentation Zen就介紹了Michael Alley的說法,主講者必許在演講的深度與廣度間,做出一個取捨。

由於第三次分享前一週,已經請Max來介紹Usability(使用性/優使性)的實務經驗。我也樂得輕鬆,只要講一些瑣碎而且管用的小東西就好了。因為我想大部分的學生都會作網頁,或是會開始裝扮自己的Blog等等,所以我覺得由一些網頁設計的實際案例與小訣竅與設計,會比較容易讓學生們理解。這些都是一些入門級的概念,看到這篇文章的行家們請多多包涵。

Continue reading “設計小訣(HCI: Design tips)”

設計程序(HCI: Design process)

第一次介紹了在設計工作中,研究的重要性。第二次的分享則著重在設計工作的過程與方法上。

「以使用者為中心」是大多人都能認同,甚至常常掛在口中的目標。但實際工作的時候,通常只是動動嘴皮的高調而已。沒有方法的「使用者中心」設計,往往都會變成「大老闆中心設計」,考驗著設計師與工程師揣摩上意的能力而已。我覺得,設計程序是個非常實務導向的議題,有設計工作經驗的比較能真的學習到一些東西。但是這些學生將來可能有一天也會接觸到相關的工作,因此若能掌握一兩個重要的工具或概念,進而留下些印象,也許能有些幫助。另一方面,我自己的實務經驗也不夠講出太深入的細節。

所以我主要只分享了幾個重要概念:

Continue reading “設計程序(HCI: Design process)”

設計與研究(HCI)

在2007 十二月的時候,因為老師介紹的關係,我在師大社教系的資訊心理學課堂上,分享了四次,共八小時,關於資訊與人機介面設計方面的資訊與看法。

學期初的時候,我跟老師討論並規劃一些大概的內容,以及可以邀請的朋友,相關的電影媒體資訊等等。雖然我不是念工業設計,或是資訊傳播等科系;但是資訊行為研究與使用性研究本來就有很深的淵源;且在我也覺得Social Informatics研究與某些HCI研究有一定的關聯性;更不提資訊架構師與使用性專家兩者緊密的關係。所以,也許LIS的學生可以多接觸一點這方面知識與資訊。

第一次,主要講如何作研究。我想強調的是,良好的設計來自於正確的理解–不論是理解這個社會、市場或你的使用者。而正確且獨到理解,需要紮實且有新發現的研究。為此,真正成功的設計與產品,一定都投入了相當的研究功夫。

Continue reading “設計與研究(HCI)”

Atlas.ti 教學

經過上週募集教學對象以後,成果終於出來了。今天晚上把課講完。之前分享Atlas.ti都是非正式的,這次總算是有比較完整的架構。可惜用Wink錄到我電腦快掛了,講到一半就錄了近2G,把記憶體吃乾抹淨。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

我好像慢慢習慣自己的這種簡報範本了。一半標題一半內容,是為了希望減少在同一個畫面中的資訊量,讓看的人不會被一堆概念淹沒,也強迫講的人也比較掌握每一張的重點。

[update: May 22]: 因為SlideShare實在太慢了,我做了另一個S5版本的Atlast.ti基本教學

[update: Oct 8]: 這裡也做了PDF 版本的講義下載。不過,還是只有現場有Demo啦,講義裡面只有操作項目列表而已。

Wiki, KM, 高橋流

在小蝶老師的課堂上與學弟妹分享一些 Wiki 與 KM 的資訊。

因為前一陣子看到高橋征義先生正宗的高橋流簡報(現場),改變了我對高橋流的想法。我原本以為不論是高橋流或是Lessig流,一旦張數一多,簡報製作的時間成本會增加許多。不過我現在覺得,這種簡報方式,在不需承載太多資訊的情況下,能有效且生動的傳達講者的主題。其實以這場高橋征義的演講所傳達的想法並不複雜,但是令人對內容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光看簡報就可以明瞭知道演講的內容。(也許是習慣看動畫的關係….?)

因此自己也來試試看這種作法。從結果來看,大家的反應還不差~~ 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最後準備的Bonus部份都沒有講到。

Continue reading “Wiki, KM, 高橋流”

資訊心理學-書寫歷程。XXC流簡報

本週,資訊心理學課程中,我負責的主題。
報告中首先透過對「寫作」、「書寫」這兩種關鍵字的國內研究生論文的考察,歸納出不同學科中對於書寫研究的傾向,與在學術發表時候對「寫作/書寫」兩個詞彙上的差異。
之後介紹書寫歷程的研究,主要以Flower & Hayes 於 1980 年發表的認知書寫歷程研究為主,介紹其研究方法與結果,以及後來其他相關研究對此歷程架構的補充。Flower & Hayes 的架構區分書寫歷程為計劃、轉譯、回顧三種認知工作。
!http://static.flickr.com/47/132478426_d2303c54e4.jpg!
源於《The Cognitive Style of PowerPoint》一書的啟發,繼數位出版課程之後,這次簡報繼續使用「XXC流」的簡報製作風格,即:
* 頁面上半部(50%)為簡報頁面的標題
* 頁面下半部(50%)為簡報內文
* 以整頁的大字作為簡報的分段
* 簡單:保持底色與用字顏色單純;不使用任何轉場特效
這種風格是因為:
* 簡報的時候如果字太多,大部分的聽眾根本不會去閱讀
* 強迫簡報製作者必須精簡、濃縮內容,組織重點
* 避免講者照稿念的現象
* 50% 畫面的內容,列印出備忘錄的形式還是有一定的可讀性,方便聽眾作筆記資料
* 並不是最好的簡報法,但是相當方便,經濟
簡報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