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談沒有著作權觀念的中國小說傳統

順著豬小草的如果張大春談CC?。我也被相同的點打中了,網路上看的不夠,我跑去書店找了原文來看。

說部的作者一樣不以為自己擁有或獨斷了作品的內容,也不以他人運用了自己的「創作」元素為杵,同時也不認為自己借用了前人或同行的文本作為材料就是什麼抄襲偷竊。在這裡我們姑且可以泛稱之為「民間」的敘事場域裡面,情節、人物、道具統統是可以相互流通而無礙的。

張大春認為中國敘事傳統中的「史傳、說部、筆記」,都不屬於西方現代性中,講求「個人創作權力」的那一路。這點與我今天去買書順手翻到,查爾斯.泰勒寫的「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正好也是提到這樣的觀點。即,認為「個人/個體」這個概念才是西方現代性所建構出來的,為了維持這個現代性所建構的概念,才需要想像出集體平等參與的文化形式:經濟、公共領域、自我管理。

我倒是認為張大春的想法樸素了點。在這個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著作權可能不是他想像中的那樣,只要他「在廣播上說書,不出版就表示不發表,就沒有著作權」那麼的單純。聽眾可以把他的說書錄製、流傳、放上網路,那這樣算發表不發表?還有沒有著作權?張大春可以說放棄,但人格權還是沒法拋棄得掉。而電台可能也不會坐視到處流傳的有聲檔案,好歹廣播電台可是付了錢請你來說書的。用 CC 授權還是比較實際一點。

Gladstone: From know-how to knowledge

去新店市立圖書館還書,順便逛逛,看有沒有一些相關書籍資源。我在學習類借了一些認知與學習的書籍,又在管理類找到這一本。

  • Gladstone, B.(2001)。經理人知識管理手冊(From know-how to knowledge: the essential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李聖賢譯)。台北:中國生產力。

有些書就是不怎麼出名,也不怎麼暢銷,編排也不起眼,厚度也不夠份量,定價陽春,不是大出版社,堆在不怎麼樣的角落。但是裡面的東西卻可能比暢銷或名著更有見地。我覺得這就是其中一本。

中譯雖然將這本書安為「手冊」,但是這本書的內容一點點都不是一步步教學的工具應用手冊,而更著重於觀點的釐清與開導。這些見解其實在一些暢銷的知識管理著作中是見不到的,或是完全相反地。但是我更認同Gladstone的看法。

  • Gladstone 認為應該知識管理的對象不是靜態的「知識」,而是動態的「知識活動」
  • Gladstone 認為只有資訊的累積並不能轉變成為有效利用資訊的能力。而有效利用或處理資訊的能力,才是知識管理之所以應該做的。
  • Gladstone 認為知識工作原本就存在日常工作實踐之中。

以下列舉一些序言處的段落。拿福爾摩斯與華生來比喻「有資訊」與「有知識」真是一絕:

[p.14] 在企業中,一般人習慣把擁有資訊與運用資訊的能力混為一談。只要稍事判斷,便不難發現這種看法的乖謬。閱讀柯南(Arthur Conan Doyle)著作的樂趣大半是來自於福爾摩斯與華生醫生的鮮活對比:前者善於分析,而後者遲鈍分心。….. 每一件福爾摩斯的探案中,總是不乏資訊的來源,只不過惟有福爾摩斯才具有運用資訊的聰明本領。如果企業像華生醫生般,無法將資訊策略與知識流程結合,資訊系統是無法得到任何改善的。

[p.15] 為資訊而資訊僵立即阻礙系統的運作。只有當系統支援並處進對知識工作者有用的資訊流,並且限制無用的資訊流時,資訊管理才有附加價值。因此知識管理主要式對產生知識的過程(processes)的一種管理,而非知識本身的管理。

[p.18] 許多知識管理的觀點是可笑的。例如:組織若是沒有正式地知識管理,將無法發展及應用知識。這種看法過於離譜,就好像每份工作都必需要有「經理人」的職位,才會有人去工作一般。當我還是一個資淺的經濟學者時,有一次參加新進人員的面試。我針對中央政府缺乏地方政府課稅政策的看法侃侃而談,但是後來我覺得自己很傻。因為其中一位老兄不以為然地說道:「沒有政策也是一種政策啊!」他說的沒錯,後來他得到那份工作。課稅政策如同知識管理。每個組織都在發展、蒐集、過濾、儲存、傳送、並且應用知識。無論被稱作是知識管理、資訊管理,還是踢踏舞也好,它們都左右著知識的流程。

圖形思考法

其實這本書還不錯,很值得推薦。雖然它沒有漂亮的裝訂,也沒有彩色的插圖,但是內容充實,而且譯筆深具時代特色,很久沒有念到翻成這種風格的書了,大概只有以前的大山書店可以比擬吧~~


TQM的圖形思考法

XXC 說: 我今天在茉莉買了一本這本 的前身 其實內容一樣

XXC 說: 才25元~~

planetoid 說: 挖賽 看起來不錯 平常不會想買的那一種

XXC 說: 對

XXC 說: 看到封面就不想看

XXC 說: 但是 日本人還真厲害

XXC 說: 日文原書 是1985年出版的

XXC 說: 我手上這本是沒有版權時代的裝訂

XXC 說: 超古色古香的

planetoid 說: i c 那一段美好的年代

XXC 說: 硬皮 還加透明塑膠套

XXC 說: 而且翻譯很爆笑有力

planetoid 說: 哈

XXC 說:

「T室長,到底要怎麼做?」
年輕的Q員工中氣十足的問,他只是屬於CWQC推進室的一員,至於做什麼及如何掌握機先等問題,都得請教T室長。
……..
(接著英明的T室長指示,要採用新QC七大手法)
……..
「新QC七大手法嗎?就是將詞句當作言語資料數據,在以圖的形式表現的手法,依據圖的過程……(以下解說約兩百字,略)我們都用新QC七大手法了吧!」Q員工這麼說。

XXC 說: 好像在念廉價的成人小說

planetoid 說: 也滿像受不了催眠 直接願意採用QC手法

XXC 說: 不不….

XXC 說: 是室長要採用QC方法

XXC 說: 然後 Q員工恍然大悟

XXC 說: 然後背誦了兩百字的QC特色與定義

planetoid 說: 我錯了 沒有認真體會室長苦心

XXC 說: 有知道這麼清楚…..還要裝作受到英明的室長啟發 真是辛苦日本員工了

planetoid 說: 哈

個人藏書管理服務介紹 anobii.com

之前介紹過網路上其他的藏書管理服務,後來看到aNobii.com ,覺得這網站真是抓對重點。藏書管理的基礎,不是社群,也不是書評推文,而是實實在在的書目資料庫與方便的建書目方法啊。看看網路上,大家都覺得網路 aNobii慢,但是用的人還是會用,只因為自己建書目更慢更花時間。然後,我花了900元在yahoo買了一個條碼掃描器,在海底光纜斷掉網路藕斷絲連的那幾天,把書一本一本搬出來幫我的書櫃建檔。XXC 之友可以來借書喔。不過,書真的是很容易很容易髒啊,花在清理書的時間恐怕比建書目的時間還多。

Continue reading “個人藏書管理服務介紹 anobii.com”

顧頡剛論筆記

從圖書館借回《顧頡剛讀書筆記》,前言部分談到顧頡剛如何看待自己的閱讀筆記:

「筆記者,或長或短,悉如其分,不多衍一字,有簡潔之美。其為文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記錄人言,其態度可以嚴肅,以可以詼諧,隨意揮灑,有如行雲流水,一任天機。此學術界之小品文也」,「為筆記既多,則論文充實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則著作不朽矣。」  — 《浪口村隨筆》,〈序〉

「余讀書最惡附會,又最惡胸無所見,作吠犬之聲。而古今書籍犯此非鮮,每怫然有所非議。茍自見於同輩,或將誚為狂。……吾今有宏願在:他日讀書通博,必舉一切附會一切影響皆揭破之,使無遁形,庶幾為學術書籍人心世道之豸。班固蚩傅毅曰,下筆不能自休。吾每每亦然,不能簡賅出之,斯則甚為慙也。其有讀書所得,或印證可求,雖在小品,亦登于斯。」 — 《寒假讀書記》,〈序〉

「到現在翻開看時,不由得不一陣陣地流汗,因為裡邊幾乎滿幅是空語,全沒有自己學問上的建設。但一冊一冊地翻下去時,空虛的漸漸變成實質了,散亂的也漸漸理出系統來了,又漸漸傾向專門的建設的方面了,這便使我把慚愧之情輕減了多少。因此使我知道,學問是必須一天一天地實作的,空虛和荒謬乃是避免不了的一個階級;為其肯在空虛和荒謬之後作繼續不斷的努力,方有充實的希望。又使我知道,我現在所成認為滿意的,只要我肯努力下去,過了十年再看還是一樣的休慚流汗。所以我對我的筆記簿始終看作千金的敝帚。」 — 《古史辨》,〈自序〉

用來勉勵在電腦與網路前,為自己書寫的人。

人月神話(#30)

人月神話:軟體專案管理之道(20週年紀念版)
The Mythical Man-Month: Essay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niversary Edition

作者:Frederick P. Brooks, Jr./著
譯者:錢一一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如果可以早十年看到這本中文書出版,也許以前參與過的專案開發工作會更順利許多。即使到了今天,許多書中描述的迷思仍然具有啟發。
  • 裡面最有名的一個迷思,也是書名來源,「人月神話」,就是說如果預估一個專案需要20個人/月的工作量,等於要花費5個工程師,4個月的時間開發的話,把工程師增加到10個人,開發時間並不會減少到2個月。這就像2個媽媽懷胎十月才能生2個小孩,增加到4個媽媽並不會讓懷胎減少到5個月一樣的道理。這種人月迷思並不是只出現在軟體開發的專案上,就我的經驗,所有協同工作的管理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特別是管理者沒有管理經驗的時候;網站建製、編輯、研究計劃、研討會運作,這種估算工作量的錯誤,再再讓整個案子的參與工作者夜夜垂淚到天明。
  • 我覺得這個管理問題是跟「資訊」有關的。
  • 我覺得「圖書資訊學」研究,特別是從資訊行為研究、組織溝通、資訊文件管理、資訊組織、等等,都可以找到相當多有趣的研究議題出來。軟體開發是一個資訊相當豐富且溝通頻繁的工作環境,特別是多人合作的專案,圖資研究者應該有很多可以著力之處。不過對於大學就是「圖資科班」的本科生而言,對軟體開發領域不熟悉,反而是進行這方面研究的最大障礙。
  • 想著想著,如果有機會把軟體開發工程師,與圖資研究生抓來一起開個讀書會,應該會激發出很多研究的火花吧。

越旅行越裡面(#27)

作者:陳文玲
出版社:心靈工坊
ISBN:986757477X

一開始我把它當成一本質性研究的書,這也是買下它的動機。的確是,這本書裡面提到這個研究用的是行動研究。但是這本書是不是能當成一本行動研究的範本,我不知道,因為我並沒有很努力的了解過行動研究過。但是這本書的書寫很有魅力。比以前一本時報翻譯書「創造力」好多了;那本書是少數我買了以後,覺得完全可以丟掉不用看的書。那本藍色的創造力,實在是看完了也不會有多什麼創造力出來,偏偏又生的那麼後一本,也許幫它設想出更有用的方法,才是「創造力」也不一定。

Continue reading “越旅行越裡面(#27)”

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

  • 大學老師應該看:至少能多知道一點學生的基本立場 (強烈建議)。這本書至少指出一些,一般大學教師對學生的偏見,其實來自於不了解學生文化。例如,作者發現學生讀書時間比起以往更少了,但是,學生們並不是把時間花在玩樂上,因為玩樂的時間也變少了;學生生活中真正變多的時間是工作的時間。
  • 學生應該看:了解美國大學生的有多混,或是,他們有多用功?
  • 準備留美學生應該看:知道美國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預先為文化差異作準備
  • 研究者應該看:田野研究與參與觀察法,還有研究倫理的議題

閱讀的方法是一種無法傳遞的個人知識

這幾週與友人有個讀《個人知識》(Polanyi)的讀書會。此書我念了幾次,都沒讀到最後過,也許這次有機會。同時,我也在閒暇時讀《閱讀的故事》一書。兩者合讀,有時可以看到互相唱和的地方。

閱讀的故事  
個人知識

大部分的「知識管理」都認為知識是可以傳遞的,而且內隱能轉為外顯的,還可以儲存,還可以盤點。不過知識果真能傳遞嗎?張大春有個論點,某些知識根本就是不斷的失傳

以Polanyi的語彙而言,張大春說廚藝是一種默會知識,不僅默會,還拒絕了知識傳遞的可能性。「舉凡所有的美食,尤其是其間最究極、最精妙的滋味神髓之處,事實上都是無法傳遞的。」唐諾接著解說張大春的說法:「所有廚藝的傳承其實也同時都是失傳,這中間永遠存在著一個斷裂,得代代重來,重新創造。」這些失傳的部分,沒有辦法透過外顯方法轉移,只能透過實踐之中才能重新的被掌握。

唐諾之所以提到這檔事,是因為他認為閱讀本無明確的方法。他沒有推卸責任的說「視狀況而定」,他先對來找「閱讀方法」的讀者敲了當頭一棒:失傳!沒有什麼可以教的。然後再開示教法,導回到自我實踐上。畢竟唐諾講的是文字閱讀,不像廚藝可以用不立文字就好了。「失傳,不是指他不存在,而是說它再提煉再轉移的不成。它仍存放於已完成的創作物實體之中,也就是一本一本書冊裡頭,它沒有被說出來,但它仍然是可感知的,藉由直接閱讀實體,觸摸實體來把握。」

唐諾之所以要寫這些,是因為閱讀,在現代資訊化電腦化效率優先的氛圍下,只講求方法,而使閱讀中技藝的那一個部分的凋零。

而我之所以記下這個,是因為想到知識管理的關係。而且書要還了,不記怕會忘掉。

 

 唐諾(2005)。怎麼閱讀?–有關閱讀的方法與姿勢。在《閱讀的故事》,頁183-185。

創智慧(#19)

創智慧-理解人腦運作,打造智慧機器 / On Intelligence

作者:Jeff Hawkins & Sandra Blakeslee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ISBN:9573257750

第四章、記憶:基於神經科學對於人類記憶的研究,Hawkins認為人類的記憶運作是新皮質部分記憶的提取,而解決問題與產生行為。Hawkins認為人類的記憶系統異於電腦的記憶系統有以下四點:

  1. 新皮質的記憶儲存的是序列型態的資訊:時間的序列
  2. 新皮質記憶系統的提取是自體聯結型態:只要輸入部份或是變形就可以提取全部
  3. 新皮質儲存不變表徵(invariant representation)型態的記憶
  4. 新皮質以階層性的型態儲存

第五章、智慧的新架構:
Hawkins 認為不變表徵的形成是人類知覺的基礎。透過皮質與腦神經對於感官的階層化處理,人可以辨識感官區別物體。透過對不變表徵的預測,就是人類的思想。預測與感覺系統的組合,就是知覺。

第六章、皮質如何運作:
Hawkins 提出他的分層皮質理論,並解釋人腦一些基本能力:分類、學習序列、形成不變表徵與命名、預測。

Continue reading “創智慧(#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