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紹過網路上其他的藏書管理服務,後來看到aNobii.com ,覺得這網站真是抓對重點。藏書管理的基礎,不是社群,也不是書評推文,而是實實在在的書目資料庫與方便的建書目方法啊。看看網路上,大家都覺得網路 aNobii慢,但是用的人還是會用,只因為自己建書目更慢更花時間。然後,我花了900元在yahoo買了一個條碼掃描器,在海底光纜斷掉網路藕斷絲連的那幾天,把書一本一本搬出來幫我的書櫃建檔。XXC 之友可以來借書喔。不過,書真的是很容易很容易髒啊,花在清理書的時間恐怕比建書目的時間還多。
aNobii 以藏書管理為主
aNobii 中文書目算比較齊了,我自己覺得勝過於純中文血統的豆瓣與羽毛。最不同的是,由於 aNobii 以藏書管理為出發點,在買賣、定價與交換方面的資訊與設定,是另外兩者所缺乏的功能。以圖書館管理系統的術語來說,它是有附「流通模組」的,可以處理借還之類資訊的功能。也就是說,aNobii 是由實際擁有的書籍所作的藏書管理與交換服務,而豆瓣與羽毛則管理的是閱讀經驗。因此,比起其他中文類似網路服務,多了幾種不同的可能。使用者間可以交換彼此的藏書,朋友之間的借還書可以從此有評有據,不必擔心忘了借誰流落天涯;作二手書買賣也是可能的,欲購書單的功能可以媒合在網路上其他想要賣書的使用者;TM 甚至想用 aNobii 落實社區性的圖書館書籍交換;有河Book 書店也嘗試把書建上去當起網路書店的書架。
想像中的藏書公共空間
因為這些可能性的嘗試,擴大了藏書與使用書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假設一個理想般的情況:幾個好友各自收藏不同主題的書,但是彼此可以清楚的了解誰那邊有什麼樣的書,誰借誰的書現在又在誰手上,當實體書籍流通又不麻煩的時候(例如,住得很近、同事、同學),那麼其實每個人可以運用的書籍其實是單獨個人的好幾倍。要實現這樣一個藏書的公共空間,需要彼此之間的書籍資訊非常的清楚且開放,而 aNobii 某方面已經完成了這個基礎的資訊架構。與流動書房的點子不同,這樣的公共空間並不需要將所有實體書籍集中在某人名下,而是每個人都可以保有自己的書,只是借給在特定時間需要閱讀的其他人。換句話說,這個藏書的公共空間裡面,轉移的不是書的所有權,而是書的使用權。
有趣的個人分類觀察
另外,我最有興趣的,是去觀察其他人藏書的分類方法。這種興趣比較不像當紅的 folksomoy,而像是原本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裡面對 folks classification 的觀察。aNobii 提供的是關鍵字標記(tag)式的分類機制,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處理他的分類,但是其實 aNobii 的分類介面沒有那麼好用,加上之前大筆輸入書目會「蒸發」原本分類的bug (聽說已經修復),我自己也還沒有把所有的書都分好類。
我自己的分類方法是用單詞作為分類詞彙。例如,如果一本書是講歐洲中古世紀的話,我大概會給「歷史」「西洋歷史」,一本關於唐代的寺院制度的話,會下「歷史」「中國歷史」「佛教」。基本上,雙字的詞都是範圍比較大的概念,而雙字以上的複合詞會是更具體明確的概念。這樣有幾個好處,一來比較廣的概念還是可以集中相關的書目,有利於各種不同的瀏覽方式;二來一本書還是可以分到兩個不同的領域,不用為了「生物社會學」該分生物或社會學傷腦筋。不過基本上分類是為了方便就是。
有幾位藏書豐富的aNobiier,分類也相當的有系統。Agency 有高達18xx的藏書量,還爆表說系統有書目數量上限,真魔人也。他的分類特點是分類標記是組合式的,用「當代思潮:傅柯」 「推理小說:日本」這類的語法,以分號將關鍵字層次區分。letterlego 也是用以冒號分段的組合式語法,但是他的關鍵字第一段是詞類,第二段才是主題,如「author: 傅柯」「genre: 小說」。
有些 aNobiier 的分類標記不只是有主題詞而已,更帶入了個人色彩。凱特圖書館 真的像圖書館一樣,在分類詞前面編號,但是沒有編號的分類更有趣的交代書的所有權:「我買的」、「借來的」、「書店看」、「一去無回」。 Syndrome 的分類不是用詞,是用句子:「I prefer not to debug.」是程式書,「I prefer read loudly.」是詩,給這麼一分,好像連裡面的書都有趣了起來。
不過大部分的藏書者,其實有分類的書還是佔建檔的書的少部分。 aNobii 的分類功能實在還有很多改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