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未讀RSS清倉(links for 2006-08-26)

本日且將未讀之RSS一次大清倉(其實也只有一部份而已)。 我開始認為,很多所謂的「Web2.0」有兩種不同的面向,一種是「網路工具服務」,另一種是「社會性軟體」。有些並非兩者兼具,如許多的Ajax web Office application,自己一個人用也很方便,與社群因素無關;Wikipedia 則完全沒有用到新的網路技術,主要是集眾人之力的結果。當然這兩種區分不是涇渭分明的:

搜尋服務:

  • 圖像/影像搜尋引擎。特點是它只索引內容網站(如 Youtube, BBC)的RSS,並提供縮圖式的搜尋結果呈現。還不清楚其演算法的特點,不過RSS這一特點,一方面讓Pixsy有效率的收集到圖像資訊,另一方面也讓Pixsy只能收集到時間上較新的資訊。根據其對圖像的分類,覺得其主要訴求在於新聞性資訊的圖像式呈現。
  • 主訴搜尋功能, 聲稱整合 del.icio.us、MyYahoo等tag,與Google的搜尋結果;由此來看為 meta-search。也讓使用者直接bookmark、tag,由此看像一個社會書籤服務。特點:同步del.icio.us等服務(但我沒成功過)

群組、專案:最近是沒有什麼專案管理的機會….Campfire能用來作網路讀書會嗎?

留言/迴響管理:在別人家留了言,不知道後來對話發展如何? Commentful 每隔一段時間會幫你注意留言的變動,並在網頁上或RSS通知你。co.mments 除了RSS也能用email提醒,coComment 是最受歡迎的,但是似乎只支援某些blog平臺;我的MT還花了一些功夫才改裝成coCommnet可以用。

Webmaster小工具:

網頁設計福袋:逛逛看到的好東西

知識的誤讀與發展(links for 2006-08-24)

知識的誤讀與發展

前幾天才談到知識的傳承與失傳。另一個講法,也可以說是知識的理解與誤讀。這天剛好看到這篇翻譯文章《不要談思想史》, 便一口氣讀完了;覺得跟這個講法有箱通之處。經濟學可能是社會科學中,最接近嚴肅「科學」 的學科;但是如果讀Blaug這篇文章,便會發現整個經濟學知識的發展,充滿了各種對前人的「誤讀」:對亞當‧史密斯「看不見的手」的誤讀,對Coase 的Coase定理的誤讀。好玩的是,這些誤讀者不但不是沒有知識之人,反而都是一代宗師,並主導了數十年對於前人概念的詮釋。

說到誤讀,馬上想到 Harold Bloom 的誤讀理論。作為一個文學批評的理論,Bloom認為現代詩歌藝術的創作,都是來自於誤讀:

誤讀是種創造性的校正,實際上必然是種誤譯。一部成果斐然的詩的影響的歷史,……是歪曲和誤解的歷史,是反常和隨心所欲的修正的歷史,沒有這一切,現代詩歌本身根本不可能發生。(《影響的焦慮》,徐文博漢譯,北京三聯,1989)

 Bloom 反轉了誤讀的負面意義,賦予其創作的正面意義。而Blaug自己也提到了Derrida與傅柯。文學理論是否能用在科學知識論上面,是一個問題。關鍵在於「科學發現」與「創作」是相似著多,還是相異的多的問題。

Continue reading “知識的誤讀與發展(links for 2006-08-24)”

閱讀的方法是一種無法傳遞的個人知識

這幾週與友人有個讀《個人知識》(Polanyi)的讀書會。此書我念了幾次,都沒讀到最後過,也許這次有機會。同時,我也在閒暇時讀《閱讀的故事》一書。兩者合讀,有時可以看到互相唱和的地方。

閱讀的故事  
個人知識

大部分的「知識管理」都認為知識是可以傳遞的,而且內隱能轉為外顯的,還可以儲存,還可以盤點。不過知識果真能傳遞嗎?張大春有個論點,某些知識根本就是不斷的失傳

以Polanyi的語彙而言,張大春說廚藝是一種默會知識,不僅默會,還拒絕了知識傳遞的可能性。「舉凡所有的美食,尤其是其間最究極、最精妙的滋味神髓之處,事實上都是無法傳遞的。」唐諾接著解說張大春的說法:「所有廚藝的傳承其實也同時都是失傳,這中間永遠存在著一個斷裂,得代代重來,重新創造。」這些失傳的部分,沒有辦法透過外顯方法轉移,只能透過實踐之中才能重新的被掌握。

唐諾之所以提到這檔事,是因為他認為閱讀本無明確的方法。他沒有推卸責任的說「視狀況而定」,他先對來找「閱讀方法」的讀者敲了當頭一棒:失傳!沒有什麼可以教的。然後再開示教法,導回到自我實踐上。畢竟唐諾講的是文字閱讀,不像廚藝可以用不立文字就好了。「失傳,不是指他不存在,而是說它再提煉再轉移的不成。它仍存放於已完成的創作物實體之中,也就是一本一本書冊裡頭,它沒有被說出來,但它仍然是可感知的,藉由直接閱讀實體,觸摸實體來把握。」

唐諾之所以要寫這些,是因為閱讀,在現代資訊化電腦化效率優先的氛圍下,只講求方法,而使閱讀中技藝的那一個部分的凋零。

而我之所以記下這個,是因為想到知識管理的關係。而且書要還了,不記怕會忘掉。

 

 唐諾(2005)。怎麼閱讀?–有關閱讀的方法與姿勢。在《閱讀的故事》,頁183-185。

知的權利:到底是那位媒體主管下令去的

ilyagram » Blog Archive » 「822挺建民,嗆TV」
關於王建民拒絕台灣媒體的事情,其實我還蠻贊同媒體揭諸「民眾有知的權利」這一理想的。
起碼,現在我就很想知道到底起爆點是那家電子媒體?實際工作的是那些記者?給這些記者下令的主管又是誰?
如果電子媒體真的相信「知的權利」是你們的最高價值,也麻煩親自捍衛一下,不要每次自己有問題就開始「溫良恭儉讓」了起來,又那麼的「尊重各媒體從業人員的隱私權」。你們現在可也是公眾人物了呢。讓我們也知道一下這些採訪工作的幕後真相吧。記者無奈的說主管壓力,主管無奈的說老闆壓力,老闆無奈說收視率壓力。真的是這樣嗎?我想知道耶,出來現身說法吧,出動SNG車全天了解新聞決策的運行吧。我相信這些媒體主管的身份一公開,你們應該可以馬上收到球迷們寄各式各樣的禮物到電視台,然後媒體們可以再採訪一下這位主管收到這些禮物的想法。這個我也想知道耶。
這當然不是以暴易暴,因為我相信媒體說的有道理,我也沒辦法拒看新聞。但是就是因為相信你們說的「揭露真相會更好」的崇高理想,我想這些媒體主管們,也應該自己站出來捍衛一下知的權利,讓台灣的媒體更好吧。
22日補記:中時電子報主筆何榮幸:支持王建民,抗議爛媒體……

這項行動或許太過理想天真,低估了媒體面臨的結構性困境。但當所有新聞台主管都知道問題出在那裡,只是沒有一家新聞台敢於挑戰、改變收視率惡性競爭,以致所有新聞台都在「量產」同樣侵犯人權的報導之際,到底是這些採取行動的閱聽者太過天真、還是這些新聞台太過麻木不仁?

只有你們新聞主管知道喔,我也很想知道耶。社會上都已經要串聯抗議了,你們也知道大家都不滿媒體作為,怎麼你們自己不去採訪一下「出槌」的當事人?你們不是都說「有現場才有真相」嗎?我也想看現場耶,我也想看那些新聞主管的真相耶,通通拍出來吧,不要打馬賽克喔。反正你們覺得應該去拍人家的家人,想必也不反對把自己一家大小都拍出來吧?要尊重民眾知的權利啊。

click分析, Usability(links for 2006-08-05)

網站經營者,或者是”web master” 這個已經很少人提了的角色,都會需要使用一些網站統計或是流量分析工具,來了解網站上來來往往的觀眾的行為或是興趣。除了商業上使用的付費服務之外,Web master通常會用自建流量分析系統(如AWStats),或是使用免費的線上流量分析服務(如Site MeterGoogle Analytics)。這些服務通常可以描述出基本的點選次數、訪客人數、來訪網址,進階一點的可以分析最常被搜尋的關鍵字等等。我的被搜尋關鍵字第一名一直是「foobar」,但是其實根本沒有寫些什麼,我只是單純愛用者而已。這些流量分析對於行銷的策略規劃比較管用,對於網站設計而言,頂多只是透過統計了解使用者使用的瀏覽器比例,螢幕解析度大小等等。

Google Analytics 有提供一個Site Overlay的功能,可以透過統計,模擬出一個頁面中被點選的hyperlink次數與比例。

但是如果這與實際測量使用者的點選行為,畢竟還是不同的。因為如果一個頁面上有兩個連到相同url的超連結,Google  Analytics 會將這兩個超連結算在一起,而沒有辦法區分那一個連結是比較有效的。而另一種專門紀錄網頁click行為的系統或服務,應該能更正確的測量出使用者的行為。最近TechCrunch介紹了三種網頁點選分析服務,也許對想要進行網頁使用者行為的研究有所幫助:

Click Density 的分析圖範例。用顏色顯示滑鼠點選次數的多寡;可以發現無意義的亂點也不少。

clickdensity_2006.jpg

魏澤群(《使用者最大》一書的作者)的兩個網誌可以找到不少關於使用性測試(或,優使性測試)的說明。兩個網誌的原因好像是因為搬家的關係。Blog系統跳船的成本還是一直很高啊,搬舊的文章到另一個地方真的是一件苦差事。Usablility Net 是一個今天才看到的網站,資源豐富。

foobar (links for 2006-08-03)

今天找到可以在MSN上顯示foobar正在放的歌曲的外掛,很好很好。我還是一直在用foobar 0.8.3,因為用到現在沒有什麼好挑剔的,我又不玩foobar UI 改造(Colum UI)。
比較起文中介紹的兩種MSN的歌曲顯示外掛,我還是喜歡最簡單的foo_msn.dll,只要把dll放到components資料夾就好了。我因為這種簡單不花腦筋的安裝感到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