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文玲
出版社:心靈工坊
ISBN:986757477X
一開始我把它當成一本質性研究的書,這也是買下它的動機。的確是,這本書裡面提到這個研究用的是行動研究。但是這本書是不是能當成一本行動研究的範本,我不知道,因為我並沒有很努力的了解過行動研究過。但是這本書的書寫很有魅力。比以前一本時報翻譯書「創造力」好多了;那本書是少數我買了以後,覺得完全可以丟掉不用看的書。那本藍色的創造力,實在是看完了也不會有多什麼創造力出來,偏偏又生的那麼後一本,也許幫它設想出更有用的方法,才是「創造力」也不一定。
如果我寫論文,能有作者百分之ㄧ的文采,我早就畢業好幾次了。可惜沒有,所以還得繼續蹲苦窯。
前面是一開始就覺得這本書好的地方。讀到中後段以後,我自己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我感覺到作者寫的創意,開始偏離我經驗中的創作思維過程。我沒有辦法不常常回想自己從美術班到美術系,經驗過的那些出格的老師們所展現給我們的線索。幾個晚上我在床上一一的回想每一個不同的典型,然後隔天閱讀後續的書本章節中,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越來越遠。
其實我現在會怕碰到以前唸美術時候的老師,因為劈頭一定會問說還有沒有在創作。這讓我很難回答。形式上我已經完全沒有碰藝術創作,但是自己心裡卻不那麼認為,就是沒有辦法直率的說,現在我做的事情都跟創作無關。某些時侯,覺得自己為什麼老是往那種尷尬的立場一頭鑽去。
回到書本。作者也提到他自認為尷尬的立場:不在學術那邊、又不屬於實務這邊。因此,他給自己安排了一個長長的旅行。旅途的確風光明媚。但是後來,覺得作者在急著找旅行最後的安頓落腳:一個學術的結論。也許是因為作者尋求學術結論的焦慮,讓我讀著讀著,開始覺得作者的旅程與創意創作本質分開了,而成為了另一種東西。就好像,我不解,為什麼非得從那些自動書寫跟曼陀羅繪畫中,看出個什麼意義來才放心。那種東西就是會有沒有意義的意義。與其書的最後有個結論,也許把它當成雜誌當成連載章回體: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曉,會是一個更好的收尾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