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s for 2005-12-05
links for 2005-12-03
教科書出版社網站, 新聞彙集, 個人資訊彙集 (links for 2005-12-02)
其實這是兩天摘的。不過一次是在凌晨,另一次在下午;還在24小時之內,所以就送作一次了。
出版
最近因為要找出版社作研究對象,因此逛了台灣一些教科書出版社,與出版的相關網站。才發現有許多出版社網站已經超過「提供書目介紹」與「出版社基本資料」的功能架構典範,也提供了許多相關的服務。
例如以大學教科書為主的五南,相關書目除了介紹以外,還提供了老師授課用的PPT簡報檔;網站中也規劃了明確的教師索取樣書管道與聯絡方式。先姑且不問這些教科書的內容品質如何,這樣市場目標明確,客戶導向的做法的確令人佩服。
另一家以翻譯國外學術與教科書為大宗的韋伯文化,扣掉沒什麼意思的首頁以外(只有Flash動畫跟「ENTER」字樣的那種),還規劃了一些新穎的內容架構,如各學科主題的「學習指導網頁」,只不過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撰寫中」,令我看到的時候有種「誤入工地」的罪惡感。另外還有一頁「教材影印授權」也蠻有趣,至少終於有出版社可以正視這種教學需求,可以進一步將這些智財權的灰色邊緣,訂定一些明確的契約;只不過遍尋不著授權辦法在哪裡(撰寫中?),再度又有「誤入工地」的罪惡感。
三民書局有許多種類的出版物,教科書方面也獨自成立了三民學習網,每個不同的學科書系也都規劃了各自的版面;而且看起來每種版面都各有所不同,大概有三種以上不同的資訊架構方式。我是很想「猜」,這些資訊架構的不同都是用asp「硬」coding 出來的,不過只是猜猜而已;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就程式人員辛苦了。 不過,如果版面不改版那是還好,這些不同版面的內容管理怎麼有效率的運作,我倒是蠻好奇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這些出版社的網站,我都是透過ISBN 全國新書資訊網找出來的,我必須推薦這是個內容有料的網站。像是新書資訊月刊,提供了一種與誠品好讀截然不同的務實作風出版觀察內容。只不過這個網站的內容設計架構,與當前網站的資訊架構潮流完全不同,也就是說要經過層層連結才會發現裡面有那些內容。好吧,也許這是他們堅持的「曖曖內涵光」的風骨,想來也是算是一種不畏設計潮流表現。新書資訊月刊的線上PDF也顯得連線速度過慢,難以直接在電腦上閱讀。
-
有內容的好東西。只不過內容都藏在裡面,資訊可及性低。
-
網站視覺風格跟原本巨流的書完全不同,想來是整個集團統一整體視覺規劃吧,頗清爽,不過是否以後的巨流的出版的書也打算換一下設計風格?網站功能一般,沒 有特別深入的資訊。
新聞彙集/News aggregator
下午,我想國外有那麼多News aggregator的服務,像是digg,但是我都還是看tech.memeorandum。而且就算我是訂了它的RSS,不過我都還是到實際的網站上看,而不是像其他的網站讀讀RSS就好了。考慮一下,可能有三個因素:第一是 tech.memeorandum都是以技術為主,內容比較聚焦;第二個是我本來就沒有想要仔細讀那些新聞,眼球掃過去那些標題的速度之快,恐怕已經不能用「瀏覽」行為來說明,所以這個時候,第三個因素就很重要了;tech.memeorandum 把內容標題,根據相同的主題縮排了。這樣我一眼看過去,就可以知道哪些可能是「引發討論熱絡」的話題。縮排的一小步,使用性的一大步。
事情沒有這樣打住,我心血來潮查起看看我還有哪些news aggregator 可以做比較,以下是目前為止的戰果,雖然我總覺得有漏了些:
- 新聞內容;一般主流媒體:
- 新聞新聞;網路文章為主
- 新聞內容:以個人行為為基礎的
-
個人化的新聞彙集網站。可以根據使用者「閱讀」與「檢索」的行為資訊,個人化新聞資訊。
個人資訊彙集/Personal information aggregator
與新聞彙集不同之處,在於新聞彙集的來源是由服務提供者給定好的,而個人化的資訊彙集則要滿足使用者可以自行增減資訊的來源。所有RSS閱讀器都能滿足個人資訊彙集的功能,同樣的,如果要能個人化資訊來源的話,也一定要提供匯入XML(RSS, RDF, ATOM, OPML…)的功能。
其他
links for 2005-11-27
-
呈現你正在聽什麼音樂。累積聆聽曲目資訊。透過”co-listened”結構找出音樂同好。
links for 2005-11-24
Web-design (links for 2005-11-23)
我今天受到老師委託找找有介紹「好的」設計的網站,我才發現:我已經很久沒有找過、注意過、當今的網路上有什麼「好的網頁設計」這件事情。連css Zen Garden這個我以前常常研究的網站都沒有收在我的del.icio.us裡面……
-
The FWA: Favourite Website Awards – Web awards at the cutting edge – 一個從2000開始,每日每週每年評選最佳網頁設計的獎項。裡面有其歷來得獎作品與獎項的基本資料。
-
Wow Web Designs – 收錄了各種行業類別的505種網頁設計的資料庫。
-
Web Page Design for Designers – 一個網頁設計的主題目錄,有一些相關資源。
網路設計雜誌(e-magzine),常看保平安。
links for 2005-11-22
恩,Google Base註冊了,也把Blog文章都灌進去了,然後呢?感覺上Google Base應該是個結構化資訊的商品資料庫?加強版的Froogle? 那個reger.com創的 “datablogging” 應該也是試圖瞄準同一個結構化商品資訊的市場。不過反正一直沒有中文的交易介面(Froogle一直還沒有進入中文服務,因為產品交易),這個東西先放著吧。
大陸的豆瓣聽說了很久,今天才去註冊試用,Materiality處提到豆瓣連的是誠品跟金石堂的資料庫,還蠻好玩的,只不過一堆書還是找不到……博客來怎麼還不考慮開放他們的API?
Folksonomy, Annotation, etc.. (links for 2005-11-19)
Folksonomy – 我想,還是把Folksonomy翻譯成「民眾分類學」好了。folk- 有民間、民俗、通俗的意思; -sonomy是 由taxonomy 一字演變過來的,而taxonomy是從希臘文 taxis (arrangement/排列) 加上nomie (-nomy/方法,有系統的法則或是一種專門學科知識)。-nomy表示在認識上與方法上都其具體的主張(而不是-logy或是-ics這兩個學科的字尾),最近幾週來一直看到許多新的理論探討與應用。Folksonomy比較認為對於知識理解的分類排列,是社會性的,與社群有關的,因此從專門的社群來發展分類也許是一種可行的嘗試,The Art Museum Community Cataloging Project 似乎就是一種這樣的計劃;這種以Folksonomy為基礎的資訊組織工作,與以往專業主題網路目錄(Information Gateway)的不同,應該是值得圖書資訊學界注意的。同樣的,所有的資訊或知識組織都會提到,組織的目的是為了檢索,而目前興起的 Folksonomy/Tagging 到底對使用者檢索資訊有沒有幫助?Where Tagging Works: Searching for a Good Game (Search Engine Watch) 一文中以 Millions of games 這個遊戲主題目錄/資料庫/入口網站為案例略為觸碰了這樣的問題。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 and e-portfolios foster digital learning networks 一文則是以Folksonomy的社會網路特性,討論數位學習網路概念。
-
The Art Museum Community Cataloging Project
藝術博物館的社群Folksonomy計劃 -
Tagging 與資訊檢索– 以遊戲搜尋網站為例
-
遊戲百萬種 — 遊戲搜尋網站、遊戲主題目錄
-
社會網路軟體與數位內容集(e-portfolio)加速數位學習網路
Folksonomy by Annotation
除了Tagging以外,使用者也可能透過其他的方式表達他對某資源的認識或是知識;而 Annotation(註記) 就是另一種。我們當然可以透過某些應用,將我們自己所擁有的影音資料加以註記、分類;不過,也許可以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而BBC Annotatable Audio project 就是這樣一個計劃,將資訊開放給公眾利用,也讓公眾有權力對這些資訊詮釋 在BBC內部的以類似Wikipedia的方式,共同分類註解有聲資源 (Public could help BBC to index archive)。Phonetags 也是另一個可以作音訊註記的應用。除了音訊之外,Clipmarks 將普遍的網路內容也納入,透過使用者對自己有興趣的網路內容的「剪貼簿」,也許可以建立出更豐富的理解網路。
-
BBC 音訊註記計畫解析
-
可分享、分類、註記的網路剪貼簿
Aggregator
對Tagging的應用,也跨到網路資訊整合服務上了。SuprGlu 可以整合數個知名的具有Folksonomy結構的社會網路應用服務,如del.icio.us、Flickr、43 Things 等等,透過RSS 將這些內容整合到同一個頁面上。說實在的,用起來簡單,我也還蠻喜歡他幫我跑出來的頁面 的,因為我本來就希望我的網誌是能整合各種不同來源的網路資訊的。
Social Network
回到社會性的面向,最近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社會性網路服務應用;如雨後春筍,令人目不暇給,當然連深入玩一玩的時間也沒有。看來這些社會性網路服務在國外的紅海指數也逐漸提高;只不過國內似乎沒有看到什麼樣的類似應用。
-
分享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