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曼的學習技巧 (the Feynman technique)

Richard Feynman 的學習方法:學一樣新東西,然後用簡單的語言解釋給小孩子聽。如果不能解釋清楚,回頭再學一次,一直到能夠簡單的解釋清楚為止。

費曼學習法分為四個步驟:

  1. 研究/學習一項新的主題
  2. 教別人。例如小孩子,最主要是要最淺顯普通的詞彙,不要用任何專業術語。
  3. 找出別人不懂的地方,然後重新回頭學習。
  4. 精煉簡化,確定已經沒有任何借來的詞彙與行話。

兩種知識

這個方法的基礎,來自於對於知識的理解。知識有兩種,只是通常我們都會學到比較差的那一種。一種知識只是學到詞彙與名稱,另一種知識是內化到自己的知識架構中。

在教別人的時候,要讓什麼基礎都沒有的人聽得懂的時候,必須把學到的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架構,才能用不同的方式教給不同的人。先不論這個內化的知識架構是對的或錯的,至少是真正的知識架構,而不只是在詞彙表面上的堆疊。

我自己是非常認同 Michael Polanyi 在個人知識這本書中提出的主張,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個人與內隱的。而外在的只是文字語言符號資訊資料。如果只記住了外在的部分,而無法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自然沒有辦法靈活的運用。

所以有時候聽到或看到各種熱門詞彙與術語亂飛的狀況,大多都是沒有這方面知識的人做出來的事情。

關鍵在回頭

「教學相長」是這個學習法的特色。但要做好的關鍵不在於教得更多、教得更好。而在於第三步的「回頭搞清楚」。

在第二步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或窒礙,都可能是教的人漏掉了什麼重要的東西,或是因為理解不夠透徹,才會無法解釋清楚,或無法精鍊出最重要的概念。態度上,是抱著「別人學不會聽不懂,一定是教的人學藝不精」,然後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出這些問題,再重新學一次。

重新學過之後,蓋上書,再模擬一次教學的過程,是否可以解釋得更清楚?精煉得更好?

Reference

今日讀「灣區日報」摘錄文章  https://www.farnamstreetblog.com/2012/04/learn-anything-faster-with-the-feynman-technique  基本上基於這篇文章,但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由記憶航向分類的大海

一般的「個人知識管理」談到資訊組織與分類時,不外乎教導或引介一些「有效的分類工具或技巧」。不過,我這篇文章將完全棄這些技巧於不顧。相反地,我情願談談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歸類本領。因為,正如我在這系列第一回的文章中所強調的,個人知識管理的目的並不在於「做好個人資訊管理」。是否能整理的很整齊,與一個人是否有知識能力,是兩件不相干的事情。「把資料分類得很好就是知識管理」可能是個人知識管理所創造出來最大的誤會與迷思。一位天天把資料分類的井然有序的人,很可能完全沒有讀通任何東西,也可能完全沒有批判性思考或創新的能力;而一位專精某領域的佼佼者或專家,很可能他的收藏只能讓旁人用「亂」來形容。

但是,這不表示我認為「分類與歸類」這件事情與知識管理無關。相反地,我認為這是個人知識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分類體系就是一個知識工作者的全部所有,他一切的投入與成就。只不過,在分類這件事情上,永遠沒有最好的分類,也沒有最好的方法。能夠有的,只有持續不斷的分類、發展、精練自己對所有事物的意義與脈絡。對個人知識工作者而言,重要的並不在於如何把資料分類的乾淨整齊,而是在於能夠持續不斷的更新、挑戰、豐富自己的分類系統而已。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Continue reading “由記憶航向分類的大海”

由知識管理,到識知管理

儘管知識管理曾經紅極一時,卻也慢慢的冷卻下來。但是,隨著Web 2.0 概念的興起,以使用者參與為主的網路資訊活動,重新為知識管理帶來新的生命。而「個人知識管理」,這個較少為傳統的「組織知識管理」所探討到的領域,似乎因此受到更大的重視。畢竟,Web 2.0 是個以知識工作者為主角的舞台。

以下,將概略的介紹知識管理與個人知識管理,以及資訊技術變革所帶來的影響。

Continue reading “由知識管理,到識知管理”

Study PKM — Jason Frand 對 PKM 的定義

  • 由 Jason Frand 於 1999 年在 UCLA 的 MBA 課程中提出此一概念,為了強化企業經理人的管理能力,其概念基於 Peter Drucker 在《不連續時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1969)提出的知識工作者,與 野中郁次郎 (Nonaka, 1991) Davenport ,Prusak (1999) 提出的知識管理。Frand 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有效的管理技巧,能夠幫助經理人克服資訊爆炸時代的資訊超載,以達到更好的管理與決策品質。儘管 Frand 的主張也許有實務管理工作上的效用,但是實際上 Frand 所能提出的方案,也只是透過資訊科技協助的「個人資訊管理」技術而已,嚴格的說誤用了「知識」與「資訊」二詞的意義,也遠遠與「知識管理」無關。因此「個人知識管理」難以從正確的理論上展開,而只能透過實務上的操作運用,以累積可行的方案。
  • 由於資訊網路技術的興起,影響了許多實務工作與管理工作的型態,因此工作者藉由某些管理理論建構出新的工作典範。「知識工作者」(Drucker, 1969)、「知識經濟」(Machlup, 1984)、「知識螺旋」(Nonaka, 1991) 等等詞彙成為管理工作的流行時尚。在不追問背後的認識論基礎與經濟學基礎的情況下,大量的實務工作斷然的以「知識管理」作為一種進步發展的方向。「個人知識管理」也就是符合了這樣的取向。但是,這種取向是實務的,是一種社會心態上的產物,並非來自於理論或科學的嚴謹基礎。因此,大部分關於此一主題的學術論述,都是以實務工作的角度提出經驗或是解決方案的規劃,而並非透過科學性的理論建構或是實徵驗證。
  • 實務上 PKM 的發展、學術上 PKM 的發展:
  • 搜尋到兩篇文獻:
    • Miller, R. (2005).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cover story). EContent, 28(11), 38.
    • Schreiber, T., & Harbo, K. (2004, September 1-3).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ord I&D, Knowledge and Change, 12th Nord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Aalborg, Denmark.

Study information literacy

這麼早就派到報告(March-8)…

  • Created “Study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43Things. (here and here)
  • Created “Study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my own wiki .
  • Created tag: “Information_Literacy” in del.icio.us
  • Two papers were found for now:
    • Johnston, B., & Webber, S. (2003).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 and case study.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v28 n3 p335-52 2003.
    • Schreiber, T., & Harbo, K. (2004).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ord I&D, Knowledge and Change, 12th Nord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Aalborg, Denmark.
  • And PKM, this one http://blogs.salon.com/0002007/2005/11/23.html#a1349

some thought:

  • information 到 knowledge 之間的定義並不明確。如果information是指「有意義的資料」,knowledge 是指「有用的資訊」,但是這個「有用與否」的評估標準並非客觀不變的
  • 需要回到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定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