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 十二月的時候,因為老師介紹的關係,我在師大社教系的資訊心理學課堂上,分享了四次,共八小時,關於資訊與人機介面設計方面的資訊與看法。
學期初的時候,我跟老師討論並規劃一些大概的內容,以及可以邀請的朋友,相關的電影媒體資訊等等。雖然我不是念工業設計,或是資訊傳播等科系;但是資訊行為研究與使用性研究本來就有很深的淵源;且在我也覺得Social Informatics研究與某些HCI研究有一定的關聯性;更不提資訊架構師與使用性專家兩者緊密的關係。所以,也許LIS的學生可以多接觸一點這方面知識與資訊。
第一次,主要講如何作研究。我想強調的是,良好的設計來自於正確的理解–不論是理解這個社會、市場或你的使用者。而正確且獨到理解,需要紮實且有新發現的研究。為此,真正成功的設計與產品,一定都投入了相當的研究功夫。
我首先介紹了在Nokia 的人類學家 Jan Chipchase,以及他的工作內容。他的研究,運用的都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使用的技術。我主要的資料來源是Jan Chipchase的網站、簡報、TED上的演說,以及與flickr相本。然後,我介紹了IDEO這家設計公司,以及他們的IDEO method cards。IDEO method cards中可以分成四類,我認為這四類可以與學術的研究方法訓練相配合。Look部份是非介入式資料收集方法,Ask 部份是互動侵入式資料收集方法,Learn 部份是資料分析技術,Try 部份是檢驗論點與命題的方法。
其實我在收集這方面資料的時候,有一種感觸。就是圖資學界的對研究方法的要求的實在不夠。研究就是要想盡辦法去逼近真相,而不是心存某種方法,然後看能得出什麼。
最後,我介紹了2007 ACM SIGCHI的學生設計競賽。說明他們的規定以及得獎的作品。這個設計競賽並不是比賽造型美感,而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由於最後的評審並不要求要有成品,可以只有計劃書;因此,更重要的是整個研究中發現問題的程序以及方法上。由於這項競賽是開放全世界大學生參加,所以我想這也許可以作為期末分組作業的形式與要求。也許其實我還是太樂觀了一點,因為我對現代台灣大學生的狀況真的不太瞭解。
這些資料,都要感謝Asker與Acer的網誌與情報,讓我有線索可循。
本文也是用Zoundry Raven發佈文章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