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文件編輯) links for 2005-10-07

線上文件編輯

也許Office之類軟體的普及,是這個社會快速資訊化與數位化最重要的因素也不一定。雖然網路很普遍,但是以往編輯網頁的工作往往不如這些文件處理軟體的這樣容易使用;這樣的現象到了近年,CMS、Blog、Wiki的普及,有了一些轉變。

另一方面,文件編輯工作也陸續的搬到網路上。其中最受注目的便是Writely。在Library Views 中 ,也詳細的介紹的另兩種線上編輯 Office 文件的軟體服務:gOFFICEThinkFreeRead/Write Web: Web 2.0 Office處也介紹了許多,如FCKeditor(文字編輯器)Num Sum(試算表)Kiko(行事曆)等等。而Ajax Office則試圖整合數種開放原始碼的Ajax 技術,提供一整套網路軟體服務的計劃。

Writely有許多特別的地方:(1)可以線上多人協同編輯文件;(2)支援HTML與Word方式編輯,即WYSIWYG(所見即所得);(3)支援一份文件的版本比較與回復,也會自動存檔;(4)可以透過 XML-RPC,直接出版到線上Blog系統(這篇就在Writely編輯後直接傳送過來的);(5)不同的作業系統、瀏覽器、與編碼語系都支援良好; (6)beta版推廣期間儲存文件空間不限。異想天開: writely之前也有介紹過,看來曾經中斷對測試帳號申請。那麼現在大概又可以申請了。

ThinkFree 提供許多文字編輯(Word-like),簡報編輯(Powerpoint-like)與試算表(Excel-like),還可免費存檔30MB,但是我個人主觀上討厭IE+Java Only的組合。(因為我是Firefox user) 。瀏覽器需要支援Java JRE 1.5 以上版本。介面幾乎跟MS-Office一模一樣,原本會Office的人一看就會用。雖然文件上說有支援post to blog,但是還沒有成功過(只有標題過來,內容空白)。

gOFFICE;也是提供許多不同的編輯程式,但是不支援中文….所以後面的功能我就不用再繼續試下去了。


其他今日網摘

links for 2005-10-04 (本日日常生活的詩句)

日常生活的詩句

有些文字,一看到就有一種詩的感覺。像:

我:「可是年紀那麼大了,還跑去簽唱會,會很害羞」
學弟:「沒關係,就默默地去聽歌,默默地簽名離開就好了」
(from 弗洛伊德鍾愛的病人)



覺得就是有那麼默默的溫暖的感覺。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也把一場徒勞無功的奮鬥,用一句詩的引用化解了。

詩的心情原來那麼的隨手可得。


本日網摘:

Sonnenwald, D. H. (1993). Communication in design.

Sonnenwald, D. H. (1993). Communication in design.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New Brunswick.

Abstract

(研究動機與定義說明)

  • 許多設計情境包含使用者、設計者、與開發者對互動的需求,以其獨特的團體或個人觀點,以求得對於工作活動、社群團體、與個人信念的行動理解。
  • 在這些情境中,需要有使用者,設計者,與開發者之間的溝通,才能成立「設計」這個基礎的互動過程。
  • 雖然設計的溝通對設計成果有莫大的影響,但是在團體中的溝通往往有許多困難。

(研究目的)

  • 透過對築屋,專家系統,與電訊網路架構管理系統這三種設計情境的質性分析,本研究發展一描繪這三者特性的描述模型。

(研究分析與成果)

  • 模型中描述設計進程中的階段、角色、與基調(themes),與團體內溝通網路;並認為設計是一種「對抗的協同」的過程。

(研究貢獻)

  • 這是邁向預測性設計模性的第一步,並提出建議,以期能協助相關人士進行更有效溝通,以改善設計過程與最終成果。

Continue reading “Sonnenwald, D. H. (1993). Communication in design.”

Qualitative Research 與當代藝術

今天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五南 – Ch.2,3

  • 這是一本用中文書寫,中文思考的研究方法教科書。會特別這樣說是因為幾乎沒有看到這麼新的研究方法教科書,還竟然不是用翻譯的。
  • 第二章看的很過癮。特別是看到1986以後的社會科學研究,有那麼多表達的型態,包括攝影、錄影、詩歌、舞蹈等等(pp. 57-8)。
  • 提到「巫士唐望」的作者 Castaneda 的研究文體為「假冒為民族誌的諷刺笑話」(p. 52)。不知道「笑點」是否來自於其以民族誌包裝的麻藥經驗?ilyagram 處好像也提到了某種趣味。雖然我不確定這些不同的發笑經驗是否相同。
  • 「當前學術界對科學的過分崇拜使人文傳統受到了削弱,似乎任何事情都要冠以『科學』的桂冠、經過科學原理的檢驗才具有『合法性』。這樣一種傾向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了學科的合法性問題,同時也對知識的合法性問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這個科學威力無比的世界裡,科學已經意味著權力,科學的話語已經成為了一種『原敘事』(利奧塔爾, 1997 [*])。而質的研究就是為了反對這種科學的話語,找回前科學時期人類所熟悉的『敘事話語』,將學術界在『科學』與『藝術』之間人為製造的隔離再次彌合(Geertz, 1973)。(p. 53)

這讓我想到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



“Memory Bucket”, Jeremy Deller (2004) foto: TM, Reuters

  • 對於我,這一個從純藝術領域跨界來的學習者而言,發現在科學哲學、理論、與方法論的演變中,又湧限了兩者間的相似性。我也不曉得是否因為這類的關聯,能隱隱牽動著我往這個領域繼續探究下去。
  • 不知道哪一天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會改成用質性研究方法當成主要教科書,而量化研究方法當成補充教材?也就是跟現在相反的意思。

[*] 在書中中英人名對照中找不到「利奧塔爾」為何,參考資料中也未見類似發音之學者著作。我認為是李歐塔(Jean Francois Lyotard) ,因為北京三聯書店在1997年有出版「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爾, 《后現代狀態 : [關于知識的報告] 》,車槿山譯」。我手上並沒有書本可以證實。

Bates, M. J.(2005).An introduction to metatheories, theories, and models

* 本章(這是在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2005. ASIS&T. 書中的第一章)的動機在於介紹在資訊行為研究中,所運用的後設理論(metatheory), 理論(theory)與模式(model)的概念與現況。
* 文中以「最小努力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為例,分析後設理論、理論與模式間的關係。並建議在資訊研究中,能從模式研究進一步發展更理論性的研究。
* 說明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律則(nomothetic)與個殊(idiographic)策略取向的對立與區分。
* 描述13種在圖書資訊學研究中應用的後設理論類型,並舉出相關的研究典型。其中1-5屬於個殊性的,6,7屬於混合性的,8-13屬於律則性的。
# 歷史研究取向 (historical)
# 建構主義取向 (constructivist)
# 解讀者或論述分析取向 (constructionist or discourse-analytic)
# 哲學性分析取向 (philosophical-analytic)
# 批判理論取向 (critical theory)
# 民族誌取向 (ethnographic)
# 社會認知取向 (socio-cognitive)
# 認知科學取向 (cognitive)
# 書目計量取向 (bibliometric)
# 物理學取向 (physical)
# 工程學取向 (engineering)
# 使用者中心設計取向 (user-centered design)
# 進化論取向 (evolu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