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夏陽(#16)


作者:張大春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06
ISBN:9867108086

至少有三個因素,我對這本書非常的感興趣,並且很快的讀完了。

  1. 雖然國外,至少可以在Amazon上發現在美國的出版市場中,有很多有聲書的出版品。有很多有聲書是與印刷書一樣的內容。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是在廣播上聽完金庸的「倚天屠龍記」的,並且還是當時在中國時報連載的版本,因為我還記得聽到張無忌如何吃紅蛙。但是最近幾乎沒有再聽到有什麼中文小說是有作有聲版本的。我想到的是「說書」這樣的文化似乎在現代台灣已經越來越少。雖然我聽說有「說故事」這樣的新興行業,並且規模日盛,但是卻主要是以兒童為主,不像以前的說書,是以成年人為主要聽眾的。現代中文,似乎變成一種純粹視覺閱讀的文字。但是我偶然在廣播中,卻有聽到張大春在說書。在書店翻到這本書,全然的用說書的語法,卻又有古文的精練,就算是請人直接用中文朗讀一遍,也非常動聽(不過後面有幾篇似乎比較沒有說書的色彩,而更像雜文)。不像很多當代小說像是一種視覺文字剪接,很像是讀著異國來的翻譯文字;此處的文字更像是一種聽覺上的故事描述,如有一位說書人在紙張後面交代著種種精采的情節軼事,讓文字有著純正的風味。
  2. 日前,因為想到網誌書寫與古代筆記小說書寫的關係,因此讀了一些筆記小說的書,與一些關於筆記小說的書。但是畢竟筆記小說這一種文類,既不主流,又很龐雜,又少出版,只是隨便借了讀了一些。而這本《戰夏陽》裡面,用了許多小說家的稗官野史資料。筆記小說是片文字與資料的散亂大海,而且沒有現代的超連結可以幫你將不同的人事物主題串聯成一個有意義的網路。但是隨著張大春這位說書人,許多資料可以串成一篇,而每一篇又可互相串連。如果說把無序資料的連結便是知識,那麼我相信許多人看完這一連串的故事之後,許多唸書時代硬記下來的歷史資料,應該可以便成有趣的知識題材了。
  3. 不知道剛好是這本書取材的關係,或是因為張大春自己的興趣關係,這裡面的故事有許多主題是與「教育」「考試」「評量」「印刷」「藏書」「知識分子」「學術社群」有關的主題。這兩年來念多了西方學術研究理論,不看一點東方相關日常生活歷史,怎麼能平衡?

也許張大春想要結合高陽與艾柯(Eco),或許還要加上傅柯對權力的批判也不一定。看完之後,發現另一本《春燈公子》是這一系列的首作,該去找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