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知識表徵問題的探究 – 簡介
這篇是由Mai在2000年的博士論文。這篇論文透過符號學的角度分析了主題索引編製的程序。在研究中,Mai 發現主題索引編製實際上是一種不斷的詮釋的過程;與傳統的索引編製的實踐或教學理論不同,就是結論中 Mai 不認為存在有一種絕對的、放諸四海皆準的知識表徵方法,因此所有的主題索引編製都是一種「詮釋」的工作,而這樣的詮釋則必然會受到索引者自身所處的情境所影響。
這樣的見解實際上有其哲學上的依據。不論是歐陸的現象學運動、詮釋學,或英美的語言分析哲學與記號學傳統,都從不同角度提出類似的批判。而 Mai 的研究反應了這種基礎上的本體論轉向,而其研究的結果對於實際上的索引編製工作指導與理論,提供了相當革命性的見解。
以下部分翻譯論文中的序言,與論文架構部分。序言部分的次標題為我自己所加:
序言
研究動機
文獻的表徵與由此陳述的知識是圖書資訊學中核心且獨特的研究領域,而這個領域通常指索引編製。因此,我們會對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獻索引問題真正所知的有限感到驚訝。圖書資訊學普遍需求的是如何索引的規則或規範。當這個需求浮現時,通常是基可能說明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知識作用的假定上。
- Shaw 與 Fouchereaux 報導過一個研究,ASIS的研究委員會著手辨識圖書館資訊科學需要研究領域。其認為需要研究的領域之一就是「索引編製與分類法涉及的認知程序為何?」。(Shaw & Fouchereaux, 1993)
- Milstead 同樣的也討論了索引編製研究的需要性。她注意到「也許研究最重要的需求是那些還沒有被直接指出的……我們不知道當索引者決定某一資訊是關於什麼的時候,涉及的心智程序。」(Milstead, 1994)
- Vickery 注意到,在一個資訊科學前提的探究中,如果索引編製程序是由人所進行的—與自動程序相反—即「需要索引者為訊息建立意義(meaning),以使「最有意義/顯著(significant)」部分能被選擇出來。(Vickery, 1997:467)
- Hutchins (1978, 172) 總結了這種狀況:「索引編製與分類文獻顯然的很少討論其程序。我們發現很多討論是關於索引語言與分類系統的語法結構、關於分類的原則、關於如何正確的表述索引條目……與關於索引與資訊系統的評估。但是我們發現很少研究是關於索引者與分類者如何決定文件的主題為何,是『關於』什麼的。」
- 類似此類的聲明在許多索引編製的文獻都曾出現。現在的研究接受這樣的研究挑戰與探究表徵文件主題的問題。
- 雖然近年來有許多相關研究,但是問題的進展很少,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些研究的研究方法本身的問題。之前相關的研究都是以實證研究方法。但是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問題不只是在程序本身。實證探究能了解的有限。這個假定由少數實際被執行的索引編製實證研究發現(或是說缺乏研究發現)得到支持。(如,Chu & O’Brien 1993 and Bertrand & Cellier 1995)
本研究試圖說明一些文件知識表徵的主要問題;更明確的說,本研究試圖說明以新的方法說明主題索引編製的本質。
研究假定
本研究是基於以下的假定:不可能作出如何索引的普遍觀點,因此從這只是其中之一種探索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詮釋觀點。本論文的目的是依照這種觀點解釋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本質,因此得以提供一種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了解,以解釋為何從索引編製程序不能預期可預料的結果。
本研究提供一種主題編製程序的理解,這種理解視編製程序為許多的詮釋工作,這些詮釋某些程度上根據索引者其特定文化與社會情境。本研究的目標並非提供一種新的改善的索引編製方法,而是探究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本質。這種探究與特定的索引語言及索引編製實作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獨立關係。
因為文件表徵的主要問題在於語言與意義,研究中的主題索引編製程序會由語言觀點的哲學來探索。
其他研究者也以類似假定開始的研究。如 Fairthorne (1969, 78),提到「特殊的主要論題可以視為獨立的主要論題,但是影含著內容貧乏的風險。因此對普遍語言與意義問題的熟稔是基本的條件」。Blair (1990, vii-viii) 在他關於資訊檢索語言問題的著作序言中,提到:「資訊檢索研究的主要任務是了解有效檢索時文件應該如何被表徵。這首先是一個語言與意義的問題。任何文件表徵的理論…必須根基於明確的語言與意義理論上。」
依此著眼點,本研究認為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由數個階段所組成,這些階段應被視為是詮釋的階段,而非心智的表徵或是心智的規則。因此,這種情況下需要以一種詮釋的研究方法以了解主題索引編製程序中的不確定與詮釋的本質。
「任何種類的書目描述…都可以被視為是描述的。當詮釋的觀點進入的時候,問題變成:是否應該這種描述要依照一種方法或是標準的正典,以使詮釋得以可能?」
研究問題
本研究將延續Fairthorme, Blair, Benediktsson 與其他人所建議的索引編製與圖書館資訊科學研究方法。為了在研究中能更理解主題索引編製程序,本研究將回答尋求以下研究問題:
- 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特徵為何?
- 浮現在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文獻中主題索引編製程序主要討論與問題為何?
記號學理論與主題索引編製程序
由根據這些研究問題而得到的發現,顯示在主題索引編製程序中是多重詮釋的。如果主題索引編製程序是一詮釋的串聯,則需要由這個觀點來解釋程序的本質。由於以上目的,Charles Sanders Peirce 著作中討論的記號與記號學研究,提供研究與理解主題索引編製程序詮釋本質的理論性架構或方法。因為 Peirce的記號學(Semiotics) 包含了對記號的意義如何產生、詮釋與表徵的理論解釋,因此對本研究是有用的理論基礎。
Peirce 提供一個意義與表徵的普遍理論。這個普遍理論不限於語言本身,也包含任何由主題到詮釋的現象,且著重於解釋為何某些記號意義對某人指涉一種事物而對其他人指涉另一種事物。一些其他語言哲學家討論過這個問題,但是只有Peirce 發展出不同種類詮釋的完整解釋。他建構出記號種類或類型的類目。這種歸類顯示記號的詮釋是不同種類的,且由於目前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檢視主題索引編製過程的詮釋性本質,Peirce 的記號學便顯初其理論上的價值。透過對主題索引編製程序詮釋階段的歸類,明白的顯示這些階段的詮釋本質為何。因而產生以下問題:
- 記號研究的特徵為何?
- 記號學如何能分析與解釋主題索引編製程序?
應用記號學研究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目的是為了顯示此程序的本質是多麼根本詮釋的。本論文中呈現的主題索引編製程序記號學說明,將會透過呈現程序中不同種類的個別詮釋,闡述索引程序的多元詮釋的本質。
研究分析與發現
為了分析非常細節的索引編製程序,程序(在第二章)將分為許多階段與元件,每個階段都是一個詮釋,且每個元件都為其所詮釋。在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記號學分析中(在第五章),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記號被詮釋的過程,並且詮釋的結果即為下一個程序的元件。此外也顯示了索引編製程序中個別詮釋的獨立情形。
為了獲得索引編製程序中不同詮釋本質更完整的了解,每一個程序中的元件都被視為是一個記號,並以Peirce的記號分類歸類。Peirce 區分十種記號類型,每一種都有一種不同的詮釋且具有不同的類型的不確定性。透過分類中對每一個元件的歸類,顯示了主題索引編製程序是高度視社會與文化情境的偶然性而定的,而非只是一種簡單的將文件表徵的轉換程序。社會與文化情境引發的索引編製偶然性(indexing contingency),建議了索引編製的實證研究更需要注意文字如何被詮釋,而非索引者索引時所呈現的動作。
研究貢獻
本研究的價值有二。第一,目前為止無人從詮釋方法的觀點綜合索引編製研究的文獻。且也無人根據詮釋性理解創出索引編製的方法。本研究將強調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相關的主要問題,與以詮釋學的出發點點提供主題索引編製程序本質的解釋。第二,也許是最重要的,本論文將揭示索引編製研究需要採取新的研究方向。本論文將呈現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問題是埋藏在哲學性問題之中,且在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情境中這些問題需要被提出。
論文架構
本論文有六章:序言、四個獨立章節、與最終的總結。
第二章,〈主題索引編製程序〉,提供與分析主題索引編程序的本質與特徵,以顯示主題索引編製問題的嚴重性與所知是多有限。本章顯示現有的索引編製手冊並未提供足夠的指引。本章進一步介紹本論文所使用的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概念架構。本章的最後一部份介紹論文使用的哲學與方法論架構,「詮釋性方法」。本章主要的目的在設定論文研究問題的舞台場景。
第三章,〈知識表徵〉,回顧文件主題表徵的相關文獻。因為研究領域有限,因此將仔細評論每個研究著作。評論包括文獻,特別是討論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也同時討論相關概念的文獻。後半部包括主題概念的討論的文獻。
第四章,〈記號學〉,介紹Charles S. Peirce 的記號學與哲學。強調的是其記號概念,其無限記號過程的見解,與其記號分類。
第五章,〈應用在索引編製的記號學分析〉,第二章所介紹的主題索引編製程序概念架構將會被記號學地分析。其目標是介紹索引編製的記號學模型,並以Peirce的十類符號描繪程序中的元件,進一步擴張模型。
最後一章,〈總括與結論〉,總結研究發現,討論研究結論與對主題索引編製程序的分析所描繪出的隱含意義。主要的結論是,在主題索引編製程序中索引者應該有比以往所認為的更重要且中心的地位。索引編製需要被前攝與看作資訊檢索中一個有用的因素,而非只是一個中性的工作。更進一步,索引編製應該被視為一種詮釋行為與基於索引者與使用者工作領域的知識表徵,進行分析、研究、與實踐。
Citation
- Mai, J.-E. (2000). The subject indexing process: An investigation of problems i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Unpublished Ph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