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uperl, A. (2002). Subject determination during the cataloging process

Introduction

編目的目的在於幫助人們發現圖書館目錄中的圖書資料資訊。主題編目是編目程序的一部份,著重於呈現文件的主題資訊,亦即,說明文獻的內容。
這種主題表徵(subject representation)是文獻取用的關鍵要素。不當的標題(subject heading)會導致檢索失靈、使用者不滿、與錯誤的處理資訊需求。

圖書館目錄中文獻的主題描述(subject description)是由編目者(cataloger)所編撰的。他們是連結文獻的作者與讀者的決定性機制,透過他們的資訊表徵工作達到資訊檢索的目的。
編目者根據標準與條件以完成文獻表徵及主題描述。
他們運用標題表(subject heading list)與分類計劃(classification schedule)達到編目的一致性,而他們也藉由選定標題與類目,透過圖書館目錄將作者與讀者的旨趣結合起來。

受到主題編目的悠久傳統所啟發,而主題決定(subject determination)的程序為何仍不確切為人所了解。本書是一個研究計劃論文,目的在解答編目者如何決定(determine)或辨識(identify)文件的主題(topic),以及如何選擇一個適切的主題描述。

研究背景

編目程序,尤其是選定圖書館資源的標題與分類號,迄今還沒有被研究過。
整個編目程序是複雜的,涉及一連串的標準與工具。
本研究關注於編目者理解與使用這些標準與工具,以及文獻主題表徵的方式。本研究也關注未寫定的規則與在程序中的使用實務工作。
本研究感興趣的問題包括:

  • 編目的程序包含哪些階段?
  • 這些階段在整個編目程序中扮演什麼角色?與其在編撰書目紀錄中的貢獻為何?
  • 這些階段的選擇與順序是否有特殊的理由?

儘管教科書與手冊規定與建議了詳細的工作階段,這些階段並未針對書籍主題辨識與標題選擇背後的認知程序。例如,這些手冊中典型的方法是,編目者應該參研這本書所列出的各個部分,以決定書籍的主題。但是這些程序本身仍保留了直覺與未解釋的部分。本研究探究編目者如何識別與詮釋文獻的主題,與編目者如何以分類號與標題陳述文獻主題。感興趣的問題為:

  • 編目者由何處得知書籍是關於什麼主題的整體感?
  • 他們考慮一種或是多種解釋的可能性?
  • 如果編目者不熟悉該學科,他們如何獲取書籍是關於什麼主題的整體感?
  • 他們如何以適切的分類號與標題陳述意義?

與主題編目相對照,書目資料庫的索引編製程序已經是許多研究的主題了。因此有理由相信這個程序是類似的。而也存在一些顯著的差異。
透過本主題編目研究的發現與索引編製程序研究報告的比較,讓我們獲得一些關於兩者程序上相似性的洞見。

本研究透過在現實生活中的十二位編目者探究主題編目程序。在此希望能對程序有整體而理解,而非純粹理論性理解,以後續發展編目實務工作與相關的教學方法有所貢獻。

以下數個理由,說明主題編目程序的整體理解是重要的:以提供改善現存線上目錄系統主題搜尋的建議;協助分類系統與標題編輯者以更容易使用的方法組織這些工具;有助於教育訓練新編目者,以得到更好的線上目錄文獻主題描述。

根據本研究中十二位編目者所顯示的優缺點,可以作為擴充、調適或變更當前的實務工作的參考。
可以作整體或是部分的應用。
通常,個人或機構工作程序的系統性且客觀的表徵,影響參與的工作者與讀者省思與改變其原本工作的觀點,了解到其中些微的成功與失敗之處。
而導致編目者也許會在工作上立即的應用這些修正或補強,而程序的公共表現上也因此增加了更多的讀者體認。

調整與補強的實務工作,也能應用到學習編目。這種逐步演示的程序可以幫助學習者更了解程序的機制。這些階段背後的理由可以讓他們了解專業判斷上的問題點。這可以使學生更快的轉變成為一個編目者。

研究方法

以多場地的個案方法,受訪的編目者在現在工作上至少有一年經驗,並且從事於原編的工作。
研究選擇
三個美國東南部的大型學術圖書館作為研究場地。總共有12位編目者參與。在每個圖書館,參與的編目員被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兩種不同的資料收集方式。這兩種資料收集方式為:邊作邊說法(think-aloud method)與時間回顧訪談(time-line interveiw)。
一組編目員以邊作邊說法(think-aloud method)觀察,之後分析所獲得的語音資料,建立一個編目程序模型。這個模型被用來引發之後與相同編目者的討論。訪談也用來釐清任何在觀察中不明確的部分。這些討論以時間回顧訪談(time-line interveiw)的形式進行。這兩種方法透過重建與擴充先前程序模型結合在一起,並且製作了實際程序圖。

另一組編目者參與時間回顧訪談。研究中向他們徵求他們最近編目時感到有挑戰性的工作程序。從觀察組得到的模型將作為訪談的引子與架構。這種引發機制是用來讓編目者在回顧的時候反映他們自己的編目程序。這種長期記憶資料用來對照觀察編目者的短期記憶資料。這種對比用來作為質性研究的一種檢核法(三角檢核)。

第二組編目者也參與流程的檢閱。參與者檢閱是另一種透過邀請研究參與者對研究的回應,檢證研究發現的方法。這是因為相信參與者的檢閱程序與論文評審委員都會透過檢驗意義與意涵是否傳達正確、結果是否準確的描述、與分析是否客觀的進行,以提供研究發現的效度。

結果與發現

觀察與訪談的結果透過12個描述參與者主題編目方法的故事來描述。6個觀察編目者的故事反映他們實際在研究者面前進行的編目方法。雖然這些故事詳細的描述了工作的細節,但是這些描述仍然只是針對觀察時選定的這些特定書籍編目的描述紀錄而已。而另外6個透過訪談進行的編目故事,則比較不那麼仔細的描述編目細節。

由這12個故事中,產生一個通用的主題編目理論方法模型。此模型呈現出主題編目實際運作的方法。此模型也進而與其他研究進行比較。

讀者應注意到,這個最後的通用模型是這12個參與者的通用模型。本研究並未試圖透過編目者的母群作隨機抽樣,也並非選擇某個特定的個人(個案)。只要是符合參與標準的編目者都包含在研究對象裡面。因此,我們可以假定研究的參與者代表了母群的小樣本,而(研究結果)可能類似在美國圖書館中的編目者行為。

Citation

  • Sauperl, A. (2002). Subject determination during the cataloging process. Mayland: Scarecrow Pres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