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3
上週順著Hjorland這條線延伸出去,找了一些Paper,大部分在Knowledge Organization 這本期刊上。上週二到台大圖資系圖書室印了幾篇論文。加起來總共有十幾篇,更新在我的wiki 處。此處有Endnotes用的書目資料檔
看的進度很慢,一週過去只看了一篇半。
Albrechtsen, H., & Hjorland, B. (1997).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The presentation of a new book 這篇看完了。只是一本書的簡介,看了快一週。現在看Albrechtsen, H., & Pejtersen, A. M. (2003). Cognitive work analysis and work centered design of classification schemes. 這一篇,還是進度很慢。句子很長,實在很想抱怨因為作者是丹麥來的,不像美國英文那麼好讀。許多不懂的概念,往往一邊讀一邊岔出去找相關資料,卻又往往一出去又很難回來。回顧wiki中的紀錄,我大概找了對談社群(Discourse community)、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實用主義(Pragmatism)、皮爾士( Charles Sanders Peirce)等等資料(這個時候覺得還好自己有透過wiki紀錄資料)。但是不知道這種緩慢,是否隱藏有自己精神變得鬆懈的事實。
一路看下去,其實很多東西看不懂。像是means-ends analysis 的分析架構,其實還不完全懂得是怎麼做出來的,怎麼發展出來的,這種方法的脈絡是什麼。很多概念也是一邊看一邊修正,修正的越多,越懷疑自己到底正確的掌握了多少。
2005-11-4
means-ends analysis / 方法-結果分析 / 手段-目的分析
means-ends analysis 有許多不同理解的角度。我一開始透過Google找答案。這真是個花費時間的策略,看了很多資料仍然無所頭緒。隨著累積閱讀的資料,開始慢慢透過這些零碎的資料歸納出幾種不同學科領域的理解觀點:管理策略的、教學認知心理學的、人工智慧系統的。管理上的是means-ends chain analysis,看了資料似乎有些不同;因此將目標轉向教學心理學。剛好我有本不錯的教科書,後面附有書後索引,透過索引很快的可以找到相關資料的位置。
這個搜尋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問題在於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如何表徵與已知的資料相連結。我剛剛試用了Clusty與Visvisimo這類的自動分群meta-search,就能把這些不同學科的面向表現的很好–起碼比昨天一無所知的我好多了。以後有這類的問題不要先從Google查,這是教訓。
領域廣泛問題的解決
- 在教育心理學中,
means-ends analysis 的概念是放在「人如何解答問題」的機制下。對於熟悉的問題,人會透過概念性理解、自動化基本技能、與領域特定策略等等方法,這些被稱為是熟手/專家的問題解決策略,這些策略都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這種策略是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會優先考量的,也被稱為「強方法(strong method)」。 - 但是在解決陌生,不熟悉的問題的時候,我們無法透過以上的策略解決問題,而只能使用通用的問題解決策略。這種方法不像前述的強方法,不限定適用的領域,因此也被稱為「領域廣泛之問題」的解決方法。與強方法相對,這種方法被稱為「弱方法(weak method)」。
- 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s analysis)即屬於弱方法中,透過限定條件,找到可以成功解決問題策略的一種。此方法透過預期目標反推回解決問題的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步驟 (Gagne, 岳修平譯, 1998: 301-3)
- 找出目標與當前情況之間的差異。(此即找出ends: 目的)
- 找出一個與該差異相關的運作歷程(operation)。(此即means: 手段)
- 執行該運作歷程以減少其差異。
- 重複步驟一至步驟三,直到問題解決為止。
references
- 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8). 教學心理學: 學習的認知基礎 (岳修平, Trans.). 台北: 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