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mond, T. and et al.(2005).Social Bookmarking Tools (I). D-Lib, 11(4).

Social Bookmarking Tools (I) – A General Review
http://www.dlib.org/dlib/april05/hammond/04hammond.html

社會性書籤工具 – 概述

網路書籤(bookmark/favorite)跟瀏覽器,超連結一樣,都是行之有年的網路概念產品。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瀏覽器裡面,記錄了相當多的書籤資料。我也認識一些「專業級網路瀏覽者」,像是以前跟工頭同事的時候,他的網路書籤一直是我們覬覦的資料內容。這些個人的「數位圖書館」—根據這篇文章的說法—通常運用了一些管理的工具與方法。早期就不外乎存檔,在目錄中進行分類管理;偶爾我們也會為了如何同步公司電腦與家中電腦的書籤而傷過腦筋。早期就有一些在網路備分書籤的工具,我記得我就有用過yahoo, 與一些網路名片有類似的備份服務。一直到2005年, 所謂「社會性網路書籤工具」(social bookmarking tools), 才開始為大家所熟識。對我來說,這份文章認為開始網路書籤的時間可能晚了一點,其實在2004年del.icio.us就引起不少網路使用者的注意了,只不過當時大家(主要是bloggers)的認知主要是放在「社會性軟體」(social software)上。
這篇文章也認為,社會性網路書籤興起的原因,其一就是因為社會性網路的風潮,另一個就是「標籤」(tagging),與使用者分類(user classification)的風潮。文中稍後也提到bookmarklet的使用,我認為這個因素也是這樣的social bookmark可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使用者建立資料的usability變得很好,也就是說成本變得很低,以致於bookmark與tagging資料量可以很快的成長到critical mass.
文中回顧了一些在網路上建立公共分類目錄的計畫,像是DMOZ , 與Zeal 這兩個。我覺得這兩個都是為了解決使用者尋找網路資源的問題,而產生的網路計畫或是服務,包括Yahoo的網路分類也是。

文中主要形容這些社會性書籤工具主要是用「標籤」(tagging)的方法,由下而上,不像以往的資訊組織,如分類法,是由上而下的進行分類組織的工作。並且,「標籤」形成的是一個分散的網路關係,而非一個結構性的樹狀結構。
另一個重要的社會性書籤工具面向就是使用者的參與。並且,透過個人的參與,使用者可以辨識出與自己取向相近的知識系統。作者認為,這正是一個強調「普遍性」的網路搜尋引擎所沒有辦法辦到的事情。”Search engines, at this point, tend to index and search a global space – not my local space. My space comprises the documents I am interested in and the documents of other users that I want to follow.”
另一個社會性面向的議題是隱私權與匿名性。作者認為公開的書籤工具並沒有針對匿名性與隱私權的保證。另一個可能的危機就是標籤spam的可能性。spam已經對許多社會網路,如email, blog comments and trackback 造成了許多不良的影響,而開放的bookmark tagging 可能會步上下一個後塵。
文中認為需要透過某些機制整合不同的書籤工具,如(連結語法)linking syntax,API,這裡作者提出的是 RSS, 也舉了43 Things 作為整合不同網路書籤的範例。

在結論部分,文章總結了社會性網路書籤工具的幾個特點:

  • 個人帳號(有時候也會提供社群功能)
  • 加入連結、標題與說明的機制
  • 提供瀏覽器 bookmarklets 或其他的便利功能
  • 以標籤來分類
  • 可以依照標籤或使用者來搜尋(有時候提供布林的功能)
  • 可以依照熱門程度,使用者,標籤等查詢連結
  • 提供RSS
  • 提供瀏覽器外掛功能

最後的附錄也附上相關的社會性網路書籤工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