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企業系統失靈

遊走…觀察…紀錄…:值得探討的現象:為啥來看《貢寮 你好嗎?》的人這麼多?中提到,2004年9月號第47期《誠品好讀》作了「獨立青年,音樂創業」專題,馬世芳受訪時舉的例子:

現在所謂主流、非主流,地上和地下,商業和非商業,界線非常模糊。唱片市場萎縮到這個地步,唱片公司花一、兩千萬買媒體廣告,最後唱片只賣出七、八千張;我們的《拜金小姐》只花兩萬元印新聞稿、付通告間的餐費,也一樣賣出七、八千張,你說誰才是主流、誰是非主流?

我想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mp3的興起,除了視為科技對於智財權的侵犯危機以外,更可能表徵了一種「現代企業系統失靈」的現象。由製作公司,發行公司,到大眾傳播媒體這樣組成的一個企業系統漸漸喪失它在當代社會中的執行效率;或是說另一個更能掌握當代資訊社會的系統漸漸的變的更有效。從這種角度來省思,對於智財權保護的討論,是否應該要考慮不偏向保護舊的生產系統而壓抑另一種社會生產系統的發展性。torrent所提到的紀錄片宣傳模式,也是他觀察到現象。

我再想進一步,把這樣的想法用在學術出版與學術寫作文獻探討作為例子。研究者、學術出版社、學術期刊或專書,形成了一個具有合法性的學術生產系統。Cronin(2003)提到再不同學術領域中,對於新興的出版模式認同的程度並不一致,像是美國的高能物理學界就大量的引用preprint(預刊本)的文獻,但是化學學門則還是只認同傳統的紙本期刊。說是「系統失靈」也許是太聳動了一點,不過一些新興的系統不斷的挑戰舊有的系統,並且漸漸的擴大新系統應用的領域,卻也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