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s for 2005-07-09

維根斯坦的撥火棒

本書圍繞著一件哲學事件,關於維根斯坦與卡爾‧巴柏兩人在一場小型討論會上的衝突。當然,書中會提到兩者爭論的哲學問題為何,也會根據資料佐證試圖還原當天情況。不過除此之外,有兩個小小想法:

1) 劍橋哲學的學術活動,討論會的進行與紀錄情況。書信往返,小型研討會的紀錄,課程議程資料,口述歷史,等等…..都是作者探究的時候的重要佐證資料。印象中我們都沒有想過這些資料要怎樣保存,或是想過這些資料是有意義的。我曾經問過師大社教系幾年前(十年內)某課程的講師是不是某人?但是得到的答案是查無課程資料。師大社教系本身是設有圖書資訊組,也就是有開設圖書館相關課程的系所;其他科系我想也許更不用期望會有更好的課程資料保存制度了。不由得批評一下,當大家都知道教授發表論文數量會影響大學學術評鑑,這項指標本身也許就有一種「理性預期」的效用;學校經營者會用各種方法提升這項指標,而不完全在乎提升這項指標的方法與大學學術本身有沒有關係。看看學校科系對於這些日常學術活動的保存工作情況,說不定還可以看出某些端倪來。

2) 我之前好奇,為何二戰前的奧地利維也納,出現了那麼多有獨到思想的學者,書中的這兩位,以及經濟學家米塞斯、海耶克等等。書裡面探究了當時維也納的社會情況,從一次大戰後的各種種族平等相處的環境。而後來到種族問題變成政治唯一問題;看到所有人努力證明自己跟猶太血統無關,乃至於證明自己祖先其實是私生子;政府機關成立「宗譜研究所」來認證民眾的血統……。這似乎很明確的指出這是當時反猶太等等種族主義的錯誤,才導致諸多優秀學者的流失。讓我覺得奧地利的猶太人很慘,其他奧地利人跟德國人都是加害者。不過這本書是透過當時時代的劇變,來探究這兩位學者在出身與環境上的不同,跟透過不同的緣由來到了英國繼續他們的學術之路。

赫拉巴爾。底層的珍珠 (大塊文化)

不知道從這本開啟我對赫拉巴爾作品的認識是幸或不幸?

文字變成北京地方腔調的感覺。我並不是不喜歡看大陸作家的作品,大學時候幾乎把圖書館所有的大陸小說都看過了。語言是日常生活文化息息相關的,我想當赫拉巴爾幾乎都使用對話來作為小說中文字的主體的時候,太過於傾向北京日常生活厘俗用語,這樣文字讓我覺得不倫不類,讓我不知道該放在大陸文化的情境理解,還是捷克的文化情境來理解。

這裡有另一個關於本書翻譯的意見,表示其他赫拉巴爾作品都不會翻譯成這樣。大塊文化討論區-赫拉巴爾的書

我今天把他拿去「好書交換」了,也許有人會更喜歡它。對於小說本身我沒什麼想法,不過我會希望看到有其他譯本。

links for 2005-07-03

links for 2005-07-03

本日起試用del.icio.us的自動post到blog上的功能,教學請看此處:Del.icio.us daily blog posting。

Reorganize my Bloglines

一、為了更方便使用。因為我是個懶人,每天都要用Bloglines,所以重新整理比較不會找東找西的。
因為Bloglines的分類還是樹狀結構的,而且只有一層。因此也只能透過分類標題來作管理。
Bloglines 最上層的排序只有預設的A-Z一種而已,可是也可以自訂排序的順序。要不要使用自訂的排序順序看個人習慣。分類內的項目可以設定四種不同的排列次序:根據A-Z/Z-A的字母次序;根據未閱讀的數量;根據收錄的時間;與不排序,也就是使用自訂的排序順序。
我比較喜歡透過A-Z來排。這樣我想到什麼概念的時候,還可以根據有規則的順序找到主題。
運用集中的原則:透過對於分類標題的分層命名,將相關性的分類集中起來。這從圖書館課程中所學到的各種主題分析的標題表做法,如Sears Subject Heading, LCSH 的練習中可以獲得許多有用的做法與知識。

二、為了減少資訊焦慮,看到每天一堆unread心情會不爽。而且人認知的注意力是有一定的範圍的,每天就是只能注意那一點東西,反正其他的都是忽略掉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砍掉,資訊捨用跟資訊取用一樣重要,唯有智慧才能斷除煩惱,砍吧。不過有時候這只是說來自己爽的,最後還是只有砍掉少許…..

http://www.bloglines.com/public/XXC

SIGIA的一本食譜討論串

SIGIA-L Maillist的討論區中,一個題為”The art of reading” 的討論串(discussing thread)中,意外冒出來有關一本食譜的討論。(Sigia-l Digest, Vol 9, Issue 39-45. 2005 Jun)
原本的討論是環繞再數位媒體與實體的閱讀行為,Ziya(Listera)提到他有一本印刷精美的 1280頁精裝食譜,但是當要作某到菜的時候,反而是先到Amazon.com上看看有沒有在他們的 “Search in this book” 裡面。發現沒有以後,Ziya只好摸摸鼻子,無奈且沮喪的回去翻那本大書。那時他發現原來他是多麼的依賴資訊技術。
Glenda(Webindexing),認為其實(書後)索引是很管用的,只是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食譜的(書後)索引一定是太過簡單了,所以都不想使用。
Ziya回應說,書裡面的索引是不錯啦,但是現在是2005年啦,誰還會花時間去書上查資料啊~~
Jan Jursa提到他用一個壞掉的15吋液晶螢幕放在廚房當食譜架(真是不錯的點子),不過對1280頁的食譜而言,實在是太重了一點。
(這倒是讓我想到,除了數位內容方便檢索以外,數位內容也比較方便轉換其他形式呈現,如印出,下載到可攜式行動設備,未來的電子紙等等。而紙本的在這方便的使用性顯得較低。拿到廁所或浴室看書除外,反正資訊設備遲早有一天一定會進攻廁所浴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