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夏陽(#16)


作者:張大春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06
ISBN:9867108086

至少有三個因素,我對這本書非常的感興趣,並且很快的讀完了。

  1. 雖然國外,至少可以在Amazon上發現在美國的出版市場中,有很多有聲書的出版品。有很多有聲書是與印刷書一樣的內容。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是在廣播上聽完金庸的「倚天屠龍記」的,並且還是當時在中國時報連載的版本,因為我還記得聽到張無忌如何吃紅蛙。但是最近幾乎沒有再聽到有什麼中文小說是有作有聲版本的。我想到的是「說書」這樣的文化似乎在現代台灣已經越來越少。雖然我聽說有「說故事」這樣的新興行業,並且規模日盛,但是卻主要是以兒童為主,不像以前的說書,是以成年人為主要聽眾的。現代中文,似乎變成一種純粹視覺閱讀的文字。但是我偶然在廣播中,卻有聽到張大春在說書。在書店翻到這本書,全然的用說書的語法,卻又有古文的精練,就算是請人直接用中文朗讀一遍,也非常動聽(不過後面有幾篇似乎比較沒有說書的色彩,而更像雜文)。不像很多當代小說像是一種視覺文字剪接,很像是讀著異國來的翻譯文字;此處的文字更像是一種聽覺上的故事描述,如有一位說書人在紙張後面交代著種種精采的情節軼事,讓文字有著純正的風味。
  2. 日前,因為想到網誌書寫與古代筆記小說書寫的關係,因此讀了一些筆記小說的書,與一些關於筆記小說的書。但是畢竟筆記小說這一種文類,既不主流,又很龐雜,又少出版,只是隨便借了讀了一些。而這本《戰夏陽》裡面,用了許多小說家的稗官野史資料。筆記小說是片文字與資料的散亂大海,而且沒有現代的超連結可以幫你將不同的人事物主題串聯成一個有意義的網路。但是隨著張大春這位說書人,許多資料可以串成一篇,而每一篇又可互相串連。如果說把無序資料的連結便是知識,那麼我相信許多人看完這一連串的故事之後,許多唸書時代硬記下來的歷史資料,應該可以便成有趣的知識題材了。
  3. 不知道剛好是這本書取材的關係,或是因為張大春自己的興趣關係,這裡面的故事有許多主題是與「教育」「考試」「評量」「印刷」「藏書」「知識分子」「學術社群」有關的主題。這兩年來念多了西方學術研究理論,不看一點東方相關日常生活歷史,怎麼能平衡?

也許張大春想要結合高陽與艾柯(Eco),或許還要加上傅柯對權力的批判也不一定。看完之後,發現另一本《春燈公子》是這一系列的首作,該去找來看。

你對CSS,掌握到第幾層了?

似乎有點武俠小說的感覺。在CSS Insider處,看到這篇 Friendly Bit » Levels of CSS knowledge。文中區分一般人對CSS的理解程度,頗有趣,簡單翻譯如下(每層的解釋我沒有照翻,有興趣者請自行至原文處。而與原文解釋不同的部分,如有錯誤,文責完全在我):

問題:「你會用CSS嗎?」

第0層的回答:「CSS? 是新出的線上遊戲嗎?」
第1層的回答:「喔,我知道啊。我會用CSS來去掉超連結下面的底線。」
第2層的回答:「沒有,我不喜歡用DIV;TABLE比較好用。」
第3層的回答:「有啊,那很優喔,但是我沒用,因為……」
第4層的回答:「CSS?喔,當然。我所有的頁面都是用DIV來排的。」
第5層的回答:「我用CSS來設計網頁,CSS比TABLE好,因為……」
第6層的回答:「那一版的CSS?…喔,有啊,你有讀過我寫的那本書……」

Continue reading “你對CSS,掌握到第幾層了?”

把玩質性研究軟體

我之前是使用Word與Mind manager這兩套軟體,來進行逐字稿的分析工作。第一步是使用 Word的「註腳」功能用來進行逐字稿的開放編碼工作,第二步用 Mind manager 進行主軸編碼,之後會畫出一張「頗為可觀」的心智地圖,並重複的在這張心智地圖上組織與發展相關的概念。

這一模式,一方面參考徐宗國的《質性研究概論》一書中,關於紮根理論的編碼分析工作,另一方面完全是靠自己在分析練習中摸索出來工作的模式。如同「摸著石頭過河」般的心情。

但是這樣的做法,是好,是壞。雖然我人在學院中,卻還是找不到太多人願意一起討論的。

在某種心情,與許多自己也不清楚的原因下,我將應該是可以一路衝刺的研究工作停下了。

最近在試用另一套負盛名的質性研究軟體,ATLAS.ti。一開始用的那天,我完全不知道怎麼進行編碼;並不全是軟體功能會不會用的問題,而是工作模式應該是怎麼樣,完全沒有概念的問題。我並沒有準備好任何code list,word的時候也沒有,於是就一邊編碼,一邊釐清相關概念,一邊回去修改。偏偏中文在編碼常常出現問題,一不小心還會把之前編好的全部清除。一路跌跌撞撞才把逐字稿編完。

這一路上體會到另一種編碼的工作方法。不像是Word可以一路編碼下來,編碼只要在相關段落插入註腳;因為ATLAS.ti需要的是把要編碼的段落整個標示出來,我後來先把較大範圍的概念先編碼,再編較小範圍的部分的概念單位,這樣子編碼部分的層次也會比較清楚。今晚希望可以將整個手冊全部再讀過一次。

[KM]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Hansen, M.T., Nohria, N., & Teirney, T. (1999). What’s your strategy form managing knowled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7(2), 106-16

  • 本文由競爭策略管理的觀點,將企業知識管理區分為「Codification/外顯化/編碼化」與「Personalization/個人化」兩種不同策略。並認為應先訂定企業之競爭策略,才能有效建立知識管理。
    • 另有人將此兩種策略翻譯為「外顯策略」與「內隱策略」
    • 外顯化策略,如 Andersen Consulting, Ernst & Young 兩家顧問公司
    • 個人化策略,如 McKinsey, Boston Consulting Grounp, Bain 三家顧問公司
  • 外顯化策略與個人化策略,差異在於其運用的經濟性趨力不同。外顯策略在於達到企業知識「再利用經濟性」以發揮其效益;個人化策略在於達到企業內知識「專家經濟性」效益。因此為達到這兩種不同的經濟效益策略,企業必須在各種不同的管理配合,如市場定位、定價、人力資源管理、資訊技術等等,知識管理亦包含其中。
  • 本文作者認為這兩種策略間,並沒有兩全其美的策略,必須作出一項作為策略主軸。作者建議可以用 80/20 的比例分配兩種策略。
  • 兩種策略都需要有激勵系統。但是因為策略不同,其激勵機制也不同。外顯化策略透過對外顯化知識的貢獻與應用程度獎勵員工,個人化策略透過人際間深度溝通的程度來獎勵。

策略的選擇

  • 本文作者透過三個問題,幫助企業判斷其最佳的知識管理策略:
    • 產品面:企業提供標準化或是客製化的產品?
    • 市場面:企業擁有的是成熟的或是創新的產品?
    • 生產面:員工依靠外顯知識或是內隱知識來解決問題?
  • 透過回答這三個問題擬定其競爭策略,為企業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策略。

知識管理是策略的一部份

  • 本文最後,重申知識管理與競爭策略、人力資源管理、資訊科技等等管理要素不可區分。

小記:

  • 本文主要論點在於,知識管理本身並不是一種策略,而是必須受到競爭策略指導的一種管理主題。
  • 從本文一開始,即認為知識管理並非一種新穎的概念,從工業時代之前的工藝時代就已經存在知識管理的技術。因此僅僅是「知識管理」此一概念本身並沒有辦法引導組織達到更好的管理,而必須回到管理本身。因此本文以競爭策略的角度,重新檢視在不同競爭策略之下,應該有哪些不同的知識管理策略模式;重新將知識管理由技術導向問題回歸到策略導向問題。
  • 可以這樣假定?技術問題是工具論的問題,策略問題是認識論的問題。
  • 80 / 20 的判準,基本上有量化是否適當的問題

六祖壇經(#13,#14)

  • 六祖壇經 / 金楓出版社
  • 敦煌新本六祖壇經 / 楊曾文校寫

隨著讀書會將結束,差不多可以將這兩本列入讀完之書的行列。

第一本是隨身的小開本,1996年在光華商場購得;這次讀書會才將它又找出來用。書頁已有泛黃的斑點。本文前有張火慶先生的導讀,導讀中乃是根據學術研究的觀點,而非信仰的觀點,因此可以瞭解壇經在版本學與佛學中的地位與情形。但書中並未註明本文的版本為何,可能是來自大正藏的德異本,因為與讀書會所用的丁福保《六祖壇經箋註》本的文句略有出入。但是此書攜帶方便,排版有序,雖無注釋,但因此不會讓注釋中斷閱讀,我很滿意。

第二本在圖書館中借出,是根據新出現的敦煌本(敦煌新本),與各種不同版本的六祖壇經所進行的版本學與佛學的考據研究。因為出現了兩本不同的敦煌本,對於較古的壇經版本內容可以有更客觀的確定。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完整的各種版本六祖壇經上編排與目次更動的差異,讓人有一種追尋「古本壇經」的感覺。因此後來再讀壇經,會先確認該段文字是在敦煌本前有的,或是敦煌本後有的,因而避開了許多後人附會上的神異傳說,而更能接近一種講學紀錄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