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部落格與微網誌

我一直覺得,寫網誌(Blogging)與古代文人寫「筆記、劄記」是很類似的。當然這兩者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我認為這些不同之處,主要在資訊技術加速了媒體的社會互動即時性;但在書寫的行為上,Blogging 與寫傳統日記筆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雖然一直有這種想法,但學識不夠,一時找不到充分的證據。前幾日看到陸揚的「博客的前世今生」,寫的再好不過了,摘錄一段如下:

筆記形式的多樣化也和今天的博客差不多。它可以是當時的八卦雜誌,所謂「朝廷之遺事,史官之所不記,與士大夫笑談之余而可錄者,錄之以備閑居之覽也」(《歸田錄》序),而今天的史家誰能小看歐陽修記的這些八卦呢?它也可以是在寂寥中尋求相知的工具,所謂「暇日萃之成編,其或獨夜遐想,舊朋不來,展卷對之,何異平生之友相與抵掌劇談哉!」(《癸辛雜識》序)尤其這後一種需求是宋代筆記中普遍顯露的傾向。筆記流傳於坊間,人人可讀,但撰寫者心中總是存著一個特殊的交流圈。明清以來公開的日記也屬於這一類。

Continue reading “蔡元培, 部落格與微網誌”

329, 圖資Blogger的春聚

我大概半年前就有想過,台北也不大,何不大家碰個頭閒聊一下呢?終於等到論文寫完,畢業證書到手,工作找到,在這個悠閒地待業時光中,聯絡了TedEvanDebra老梁來小聚。因為Ted,Evan,老梁都住在淡水,或是在淡水工作,所以先約在淡水。老梁有事不能來。但因為我前幾天剛好拜訪了羽毛,於是也邀了羽毛的正偉,作為特別來賓,與大家一同聚聚。

有河Book

3/29當天到了淡水,遊人如織,正愁找不到地方坐坐,沒想到有河Book的戶外竟然還空著一張桌子。於是我們就在河畔,對著觀音山,喝著咖啡聊天。聊天,自然是比寫文章自在多了。其實我們才沒聊那些新知啦,新的技術啦,那些很嚴肅的東西。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世界中的專家,腦中都有數不盡的資訊,但是如果沒有安置在生活的情境裡面,這些資訊就不會有任何意義。對我而言,知道朋友的工作甘苦,生活瑣事,都遠比最新的文獻更珍貴。

不覺間天色已暗,幾位都需要回家照料家人小孩等等,可是其實大家也才剛開個頭而已呢。等待這個夏天嘍。

設計與美學 (HCI: Design & Aesthetics )

美學似乎是我應該拿手的題目,因為我唸了四年的美術系,加上三年的高中美術班。但是這一回其實我是講的最心虛的部份。畢竟美學是個太過深奧的主題,怎麼講都不完整。但我嘗試著用簡單的方法,跟台下的同學分享這方面的資訊。

在西方美術史來說,「理性」與「浪漫」一直被視為不斷激盪美感創意的二元對立風格。這種風格區分可以從希臘時代的Doric與Ironic這兩種柱頭的形式開始說起,一直延續到當代的種種藝術思潮。先不論創作者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意圖,但是用這種兩軍對抗的觀點,倒是很容易記住許許多多美術史上風格的變化歷程。而我這次的講法,主要是沿著這種敘事模式,把「合理的設計」與「熱情的設計」對立起來。

設計小訣(HCI: Design tips)

其實準備投影片還蠻辛苦的…常常要在心中模擬聽眾的反應,確定內容大家都能理解,並且感興趣。並且要拿捏份量,不能講得太多。最近,Presentation Zen就介紹了Michael Alley的說法,主講者必許在演講的深度與廣度間,做出一個取捨。

由於第三次分享前一週,已經請Max來介紹Usability(使用性/優使性)的實務經驗。我也樂得輕鬆,只要講一些瑣碎而且管用的小東西就好了。因為我想大部分的學生都會作網頁,或是會開始裝扮自己的Blog等等,所以我覺得由一些網頁設計的實際案例與小訣竅與設計,會比較容易讓學生們理解。這些都是一些入門級的概念,看到這篇文章的行家們請多多包涵。

Continue reading “設計小訣(HCI: Design tips)”

設計程序(HCI: Design process)

第一次介紹了在設計工作中,研究的重要性。第二次的分享則著重在設計工作的過程與方法上。

「以使用者為中心」是大多人都能認同,甚至常常掛在口中的目標。但實際工作的時候,通常只是動動嘴皮的高調而已。沒有方法的「使用者中心」設計,往往都會變成「大老闆中心設計」,考驗著設計師與工程師揣摩上意的能力而已。我覺得,設計程序是個非常實務導向的議題,有設計工作經驗的比較能真的學習到一些東西。但是這些學生將來可能有一天也會接觸到相關的工作,因此若能掌握一兩個重要的工具或概念,進而留下些印象,也許能有些幫助。另一方面,我自己的實務經驗也不夠講出太深入的細節。

所以我主要只分享了幾個重要概念:

Continue reading “設計程序(HCI: Design process)”

設計與研究(HCI)

在2007 十二月的時候,因為老師介紹的關係,我在師大社教系的資訊心理學課堂上,分享了四次,共八小時,關於資訊與人機介面設計方面的資訊與看法。

學期初的時候,我跟老師討論並規劃一些大概的內容,以及可以邀請的朋友,相關的電影媒體資訊等等。雖然我不是念工業設計,或是資訊傳播等科系;但是資訊行為研究與使用性研究本來就有很深的淵源;且在我也覺得Social Informatics研究與某些HCI研究有一定的關聯性;更不提資訊架構師與使用性專家兩者緊密的關係。所以,也許LIS的學生可以多接觸一點這方面知識與資訊。

第一次,主要講如何作研究。我想強調的是,良好的設計來自於正確的理解–不論是理解這個社會、市場或你的使用者。而正確且獨到理解,需要紮實且有新發現的研究。為此,真正成功的設計與產品,一定都投入了相當的研究功夫。

Continue reading “設計與研究(HCI)”

我的九型人格分析

準嗎?讓我們聽聽各位來賓的意見??

九型人格分析
第五型 智慧型、觀察者、思想型、理性分析者、思考型

15%

第一型 完美主義者、完美型、改革者、改進型、秩序大使

14%

第二型 助人者、全愛型、助人型、成就他人者、博愛型

13%

第九型 和平型、和平者、和諧型、維持和諧者

13%

第四型 藝術型、浪漫者、自我型、憑感覺者

12%

第三型 成就者、事業型、成就型、實踐型

10%

第七型 快樂主義型、豐富型、活躍型、創造可能者、享樂型

8%

第六型 忠誠型、忠誠型、尋找安全者、謹慎型

8%

第八型 領袖型、能力型、挑戰者、保護者、權威型

7%

我也想要有台 SenseCam

剛剛從Engadget看到,微軟研究所開發的 SenseCam 。它是一個小型可攜式的數位照相機。就是一個解析度不高(640×480 pixels)魚眼鏡頭,記憶體(1G SD card)可以紀錄超過30,000張jpg影像,可以定時(30秒)自動拍攝,或是感應到場景有變化的時候才自動拍攝。

 

所以這個東西不是拍好看的,而是用來「助記」,可以幫助人們紀錄日常生活。應用在失憶症的臨床研究上,透過相片的回憶,症狀能有大幅度的改善
另外,還有些其他的應用。如,拿來作「日常生活的數位典藏」等文化性的功能。或是用在某些需要紀錄一整天生活的場合上。我最想要拿來用的,是作為研究工具:研究者進行田野研究,觀察紀錄的有力的工具。這樣研究者穿梭在現場,就不需要一直拿著一台礙眼的數位相機,並且常常扼腕剛剛沒有拍到有意義的一刻了。

* 微軟SenseCam 計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