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from wikipedia: Indigenous knowledge : 本土知識, 在地知識

Indigenous knowledge : 本土知識, 在地知識
本土知識是指應用在特定文化中的知識。
一些定義:

  • 由口授傳統中取得的知識 (Waiko, 1997).
  • 本土知識是隨著地方或社會,獨特的,潛藏在文化中的。將本土知識由其發生的人為媒介與情境中抽離出來,會迅速的剝奪其意義與固有價值。(提出)本土知識的是為了連結全球(總體的)與地方知識,而非將地方知識轉為全球(總體的)知識 (Teasdale & Rhea, 2000).
  • 基於地方傳統與文化的知識系統 (Teasdale & Rhea, 2000).
  • 本土知識在開發中國家的資訊中包含了農藝,人與動物的保健,對於自然資源的管理,農村的發展,教育,與貧困的舒解。 (Teasdale & Rhea, 2000).
  • (本土知識)並非使整體碎列為日益變小的概念位元。(本土知識)認為是人類的思想,感覺,與溝通在整體中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事件與過程所糾纏,而非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 (Suzuki, 1993).
  • 本土文化通常是指(堅持於)基於土地傳承的非工業文化,就算有些是屬於移民或是被強迫性的遷移。從非常簡單的物質生活,或是到複雜的社會都市/農業系統,像是印加文明或阿茲特克文明,都是本土文化 (Sahtouris, 1995).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genous_knowledge

Hayek.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報告結束了。在最後三天我希望的是能夠整理的更簡單一點,更掌握重點一點;並且希望同學不要睡著….好像這些目的都有達成的樣子,還好。
這篇文章我第一次讀是1999年,對我影響很大,也對我當時的工作影響很大。回頭想想,也許我那時候理解到,而作出工作組織上改善概念比較像是在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但是也畢竟充分運用到了分散的個人知識。所以從此以後開始看海耶克的書,並且開始願意接觸經濟學—不過當然是沒有複雜數學的部分。
課程報告內容在:Hayek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

陶德‧桑德勒(Todd Sandler)著, 葉家興 譯(2003)。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 = Economic Concept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先覺。

某些方面,覺得更像一本經濟學通識的教科書。特別是書中介紹了近30年以來,經濟學各種正在發展的學派與理論,如公共選擇、新制度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賽局、資訊不對稱、理性預期、等等與其他學科相關的發展。對於非經濟學背景想要了解當代的經濟學,並非只是計算貨幣與供給需求的圖形而已,有很大的幫助。

也列了很多參考書目。雖然是從圖書館借來看的,忍不住讓人想買一本放著。

諾貝爾之路──十三位經濟學獎得主的故事

* 黃進發譯(1998)。諾貝爾之路──十三位經濟學獎得主的故事。台北:天下文化。

  • 吳惠林的序
  • 有趣的部分: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史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寇斯(Ronald H. Coase)、諾斯(Douglass C. North)。看來我對芝加哥學派特別有好感。
  • Friedman的部分很有趣,他幾乎沒有提到多少他的經濟理論。喔,有;「我認為由電腦取代中央銀行的功能反而更好,只需在電腦上面設定貨幣數量能有穩定的成長率即可。」幾乎否定掉大部分所謂經濟專家的「專業價值」;另外他提到曾經用多元迴歸分析預測出「最強的合金」結果完全失敗的故事,來警惕自己永遠對量化的研究預測保持懷疑。

好用的 card sorting software

http://condor.depaul.edu/~jtoro/cardzort/

這個好,中文也沒問題,sorting也很直覺。
但是列印會有問題,標題也只能用10個字(中文,英文的話是20 letters)
但是並不是免費的軟體,有30天試用期。

Web as a media object or a formation?

從上一張對CD labeling的圖開始,與同學msn對談時想到。

書中的labeling都是指「網站」的形式,幾種labeling的分類與建構都是符合當時(1999-2002)網站建構的經驗法則。是很實務性的知識。

但是,現在(2005)我所面對的網站,例如這個43 Things好了,資訊是更加流動分散的,我在這邊書寫的文字,在save之後也會同時出現在我的blog裡面。我所分類的標題(tag),會在這個網站裡的許多地方,被許多人看見,或被加到許多人自己紀錄的資訊裡面。

我們以往認為,網站是由一個一個頁面的物件(object)所組成的。但是現在這樣的物件已經被進一步的打散,之後又重組。就如同現在所看到的頁面(不論是在43 Things或是在xxc@blog),有許多資訊都不是預先固定好的,許多相關的資訊會根據許多不同的規則或是機制,出現在不同的頁面中。網站的頁面成為一個一個不斷「重新構成」的舞台鏡框。

在這個系統之中,labeling 的重要性,可能在於它需要提供語義間關聯的表徵。這個label/tag/name 是一個資訊表徵,提供資訊與背後語義的連結。labeling的確是提供的溝通功能,是提供了這三個要素:資訊表徵、語義背景、使用者,之間的語義溝通。在網頁與網站伺服器進行溝通的例子中,click hyperlink 代表的是傳遞一個語義訊號與動作訊號(icon label, and onClick behavior);而除了onClick以外,網頁上還有很多不同的行為,如onFocus, onMouseOver, 等等,這些行為所觸發的系統回饋動作,或是所謂互動,與語義性是沒有直接關係,onClick behavior這類的動作訊號,應該屬於導覽系統層次的問題。

This is labeling, too ..



cds, originally uploaded by 1541.

在flickr找到另一個”labeling”的圖。
把資訊架構所提的labeling,從網站的情境拉出來,再往日常生活延伸,發現更多有趣的例子。也許會更接近基本的原理。

在我的 wiki 中的 labeling 條目

寫了一些在我的wiki裡,
http://www.xxc.idv.tw/oddmuse/wiki.pl/Labeling

膽子不小,竟然覺得那本IA的書講的不夠好,所以增加了一些自己對labeling的看法。不知道到時候報告用的上嗎?

找到一張圖,暫時用來表示labeling

大致整理了部分相關的原典

==知識相關原典==
* 經濟理論和知識(1936) – 知識分工
* 分散在社會中知識的利用(1945) – 特定時間與地點的知識、分散的知識(分立的知識)、價格訊息機制
* 感覺的秩序(1952) – 自發秩序、默會知識、有限知識
* 知識的狂妄(1974) – 人類知識的有限性、知識的狂妄
http://www.xxc.idv.tw/oddmuse/wiki.pl/Friedrich_A._Hayek#%e7%9f%a5%e8%ad%98%e7%9b%b8%e9%97%9c%e5%8e%9f%e5%85%b8

43 Things, to-do list web service

43 Things43 Things是我在翻譯folksonomy的時候才知道的網站服務,或是說這也是一種「社會軟體」。
很有趣的是,43 Things 處理的資訊是「目標」,uRban說是「連立志都可以分享」。大家可以在網路上看到大家立下各式各樣的努力方向,從「Be happy」到「成為一個好人」都有。世界上果然有各式各樣的願望,我想Bruce Almighty處理各地的祈禱的時候,大概就像這個樣子吧。
不過我感興趣的是,倒是它可以拿來作工作管理,一個完美的 「TO-DO List Web Service」,這個比Webnote更適合拿來工作紀錄。還有RSS,也能跟透過Blog-API跟其他blog系統整合,也就是說,使用者可以在43 Things 那邊寫的同時,也把內容自動貼到這邊的blog上。同時它還可以支援你在flickr裡面的圖片與帳號。
接下來也許我會唆使同學也開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