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鼓聲

這本書我放在廁所裡,每次上廁所的時候讀一小段。因此這幾個月的廁所時光像是在環遊世界一樣。我對於閱讀是沒有什麼潔癖的。

這一陣子也,我也一直覺得沒有辦法好好的寫出像樣的東西;文字總是斷斷續續的,好像反映了思考也是斷斷續續的一樣。我沒有辦法區別是思考模式本身的問題,還是書寫表達能力的問題。從作者自己的旅遊札記為素材,經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再重新改寫,或是所謂的「刪除、插入、搬移、複製」而成的;我也有點想要透過閱讀經驗,重新掌握一些表達的能力吧。

我覺得這本書還是適合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像是每天例行事務一樣,慢慢的滲透,而不是一口氣把它看完。

音樂企業系統失靈

遊走…觀察…紀錄…:值得探討的現象:為啥來看《貢寮 你好嗎?》的人這麼多?中提到,2004年9月號第47期《誠品好讀》作了「獨立青年,音樂創業」專題,馬世芳受訪時舉的例子:

現在所謂主流、非主流,地上和地下,商業和非商業,界線非常模糊。唱片市場萎縮到這個地步,唱片公司花一、兩千萬買媒體廣告,最後唱片只賣出七、八千張;我們的《拜金小姐》只花兩萬元印新聞稿、付通告間的餐費,也一樣賣出七、八千張,你說誰才是主流、誰是非主流?

我想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mp3的興起,除了視為科技對於智財權的侵犯危機以外,更可能表徵了一種「現代企業系統失靈」的現象。由製作公司,發行公司,到大眾傳播媒體這樣組成的一個企業系統漸漸喪失它在當代社會中的執行效率;或是說另一個更能掌握當代資訊社會的系統漸漸的變的更有效。從這種角度來省思,對於智財權保護的討論,是否應該要考慮不偏向保護舊的生產系統而壓抑另一種社會生產系統的發展性。torrent所提到的紀錄片宣傳模式,也是他觀察到現象。
Continue reading “音樂企業系統失靈”

The Cognitive Style of PowerPoint

我們所上的上課風格,同學們的報告幾乎都是都是使用powerpoint來作內容的簡報。簡報的方法能幫助講者與聽者了解溝通的重點,但是有的時候,報告人只想到要作簡報,但是忘了其實報告的目的是溝通想法與概念。
有一次上課時候剛好停電,雖然報告的同學已經有印出來handout,但是因為不能使用powerpoint,結果當天的報告就取消了。我會覺得變成沒有電腦與投影機,便沒有辦法跟其他人溝通概念,文明發展到這種地步真的稱不上是一種進步。但是,實際上如果我自己被迫一個人赤裸裸的被丟上講臺,要在沒有任何工具的情況下要表達概念,想想還真的是蠻為難的;至少我可能還需要一張handout與講稿摘要。跟瑋泓聊天常常提到老教授們的講課風格,想想時代的改變帶來的不一定是進步了,也許也失去了很多原本的能力。
這份薄薄的小書扥朋友從美國帶回來,從提到IBM新上任的老闆在第一天的會議直接把報告人的投影機關掉作為開始,從powerpoint原有的限制,進而說明powerpoint版面規劃上的一些規範與原則。
Edward Tufte 是一位將資料視覺化的專家,他出了好幾本關於資料視覺化的書籍。這本書並不像其他本書提供了許多「好的設計」的範例,相反的,幾乎沒什麼範例可言;對於習慣Tufte的讀者來說,拿到書的時候不免會有點小失望。不過覺得這本書提供一個從認知上審視 powerpoint 報告的角度,認為簡報軟體這種溝通媒體,實際上能提供的資訊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考慮的除了表達的技巧與工具以外,資訊量本身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所以一開始要提IBM的故事的原因;簡報的時候並不是所有有意義的資訊都是靠簡報軟體提供的。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根據學校的時程,月底就要想出來論文的方向。自己東想西想,有時候好像有進展,有時候好像沒結果,來點提神的讀物是不錯的。

「撰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家裡的馬桶刷的特別乾淨。」
上課的時候,藍文欽老師提到在書店看到這本有趣的小書。
晚上下課(10:00)買到,從捷運一路看回家,大概兩個小時就翻過一遍了;我想這種速度大概作者畢恆達會覺得莫可奈何吧。不過我覺得這本書是很有收穫的,可以在真實研究生生活中產生具體迴響的書籍,雖然我讀的很快,但是不影響這本書所提供的一個具體的研究體驗角度;讓研究不再是說一些聽不懂的語言,或是脫離日常生活的文憑交換工具。
本月才出版的,連博客來目前還沒有這本書的資料。所以沒法放上書影。
買書以後寄回回函,還可以收到畢老師的Endnote書目資料?(如果有看到最後一頁的話),還附有專用討論區(http://www.bp.ntu.edu.tw/phpbb/index.php),真是物超所值啊。書後附了許多有價值的小資料,例如在台灣哪裡買得到逐字稿用的腳控錄音轉換器(transcriber)等等,好料的都在後面。

IA的挑戰folksonomy?

Rosenfeld, 著名的IA倡導者, 在2005三月的時候,回顧IA的現況,他認為是樂觀的,但是他也提到了一些IA面臨的挑戰:

For example, if we don’t take the lead in figuring out how to integrate emergent approaches like folksonomies with traditional, controlled IA approaches, those traditional approaches–and we, their purveyors–might find ourselves marginalized.

由於他的圖資背景,Rosenfeld向來認為控制詞彙的工作,是IA工作中相當專業的一環。這也被圖書資訊對於IA有著莫大的期望(有吧?)。我也覺得,所謂控制詞彙與folksonomy的概念整合,應該是圖資學術所關注的領域–而且是當前所面對的挑戰。
Bloug: Happy Times for IA?)

Rosenfeld. 企業資訊架構工作地圖. Enterprise IA Roadmap.

# Rosenfeld 於2005年歸納企業資訊架構的工作流程地圖, 他將資訊架構的工作主要分為四種不同的取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檢索、與專家模式。
# 使資訊架構師與其他設計者可以更容易發現任何一個部門的企業內容. 目標是透過對使用者有意義的部門內容倉儲以整合不同部門間的內容.
# Rosenfeld希望EIA roadmap可以用來幫助問題的釐清與解決,或是用來協助發現不被重視的部門資訊。而非被用來作為專案工作的計畫準則與指導方針
# 與我們現在常常用的教科書相比,我認為Rosenfeld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增加了「專家模式」這樣的概念;並且,他的專家模式是透過 K-logs( Knowledge-Logs: blogging to record one’s knowledge about one’s work) 與Wiki–這兩個新興(雖然沒有很新,但是跟那本書比較起來,算是新穎了)–的網路工具來實作的,而非透過以往所謂「專家系統」來進行。
Bloug: Updated Enterprise IA Roadmap)

McGallen & Bolden Announce 2005 Web Design Usability Awards

The Rugged Elegance Inspiration Network: McGallen & Bolden Announce 2005 Web Design Usability Awards
McGallen & Bolden Announce 2005 Web Design Usability Awards
McGallen & Bolden 從1990年開始頒發網頁設計獎,今年開始也開始頒發網站使用性獎項。這個獎項從五個方面評估使用性:
* 簡明 (Simplicity) – 任何人都能夠瀏覽網站
* 內容 (Content) – 內容豐富,並非只是連結
* 調和 (Coordinated) – 搭配良好的色彩
* 標準 (Standards) – 遵照標準
* 可讀 (Readable) – 網頁原始碼容易讓人閱讀
* 簡化 (Reductionist) – 沒有不需要、flash式的多媒體
2005年的獎項得主:
* Apple Computer – 蘋果電腦,大家都認識吧 – http://www.apple.com
* Bare Bones Software -BBEdit軟體的公司,很像blog的設計- http://www.barebones.com
* FileMaker -又是for apple的軟體公司- http://www.FileMaker.com
* GNU’s Not Unix -不要懷疑,少即是多- http://www.gnu.org
* MacInTouch news -這比前面一個更像blog- http://www.macintouch.com
* Netcraft (an Internet services company based in Bath, England) – http://news.netcraft.com
* O’Reilly & Associates -電腦書店- http://www.oreilly.com
* Raelity Bytes -單純又漂亮..耶跟我的網站有點像…- http://www.raelity.org
* Real Software (cross-platform software that works for Mac, Windows, Linux) – http://www.realbasic.com
* Society for the Physically Disabled (SPD) – http://www.spd.org.sg
* The Rugged Elegance Inspiration Network (Your Guide to Healthy, Adventuresome, Soulful Living!) – http://www.ruggedelegantliving.com
* Xamime (Xamime Content Control & Policy Enforcement by PLDaniels Software) – http://www.xamime.com

5th Annual Search Engine Watch Awards

由 SearchEngineWatch (小蝶老師上課有提過)所公佈的第五屆年度搜尋引擎觀察獎,這個獎項由網站的訂戶投票,最終由編輯評選而定。
這項評鑑中,可以發現,Google並非是唯一的冠軍,相反的,Google在許多方面都受到重大的挑戰。例如最具指標性的「年度出搜尋引擎」的項目,便由Yahoo取得,而非Google。雖然在這個項目,Google仍然得到大多數的使用者選票,但是編輯群認為Yahoo一年來在許多檢索功能的層次作了重大的改善,特別是Yahoo在他的眾多服務中垂直整合的努力,為了Yahoo的搜尋服務帶來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而Google沒有得到這個獎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去年Google去年11月承認 Image服務的資料庫資料已經數月沒有更新過了。對於這些挑剔的搜尋引擎專家們,這種管理上的錯誤的確是不可原諒的 — 雖然對於我們這些庶民可能分不出來。
http://searchenginewatch.com/awards/article.php/3494141
Continue reading “5th Annual Search Engine Watch Awards”

Hammond, T. and et al.(2005).Social Bookmarking Tools (I). D-Lib, 11(4).

Social Bookmarking Tools (I) – A General Review
http://www.dlib.org/dlib/april05/hammond/04hammond.html

社會性書籤工具 – 概述

網路書籤(bookmark/favorite)跟瀏覽器,超連結一樣,都是行之有年的網路概念產品。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瀏覽器裡面,記錄了相當多的書籤資料。我也認識一些「專業級網路瀏覽者」,像是以前跟工頭同事的時候,他的網路書籤一直是我們覬覦的資料內容。這些個人的「數位圖書館」—根據這篇文章的說法—通常運用了一些管理的工具與方法。早期就不外乎存檔,在目錄中進行分類管理;偶爾我們也會為了如何同步公司電腦與家中電腦的書籤而傷過腦筋。早期就有一些在網路備分書籤的工具,我記得我就有用過yahoo, 與一些網路名片有類似的備份服務。一直到2005年, 所謂「社會性網路書籤工具」(social bookmarking tools), 才開始為大家所熟識。對我來說,這份文章認為開始網路書籤的時間可能晚了一點,其實在2004年del.icio.us就引起不少網路使用者的注意了,只不過當時大家(主要是bloggers)的認知主要是放在「社會性軟體」(social software)上。
這篇文章也認為,社會性網路書籤興起的原因,其一就是因為社會性網路的風潮,另一個就是「標籤」(tagging),與使用者分類(user classification)的風潮。文中稍後也提到bookmarklet的使用,我認為這個因素也是這樣的social bookmark可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使用者建立資料的usability變得很好,也就是說成本變得很低,以致於bookmark與tagging資料量可以很快的成長到critical mass.
文中回顧了一些在網路上建立公共分類目錄的計畫,像是DMOZ , 與Zeal 這兩個。我覺得這兩個都是為了解決使用者尋找網路資源的問題,而產生的網路計畫或是服務,包括Yahoo的網路分類也是。

文中主要形容這些社會性書籤工具主要是用「標籤」(tagging)的方法,由下而上,不像以往的資訊組織,如分類法,是由上而下的進行分類組織的工作。並且,「標籤」形成的是一個分散的網路關係,而非一個結構性的樹狀結構。
另一個重要的社會性書籤工具面向就是使用者的參與。並且,透過個人的參與,使用者可以辨識出與自己取向相近的知識系統。作者認為,這正是一個強調「普遍性」的網路搜尋引擎所沒有辦法辦到的事情。”Search engines, at this point, tend to index and search a global space – not my local space. My space comprises the documents I am interested in and the documents of other users that I want to follow.”
另一個社會性面向的議題是隱私權與匿名性。作者認為公開的書籤工具並沒有針對匿名性與隱私權的保證。另一個可能的危機就是標籤spam的可能性。spam已經對許多社會網路,如email, blog comments and trackback 造成了許多不良的影響,而開放的bookmark tagging 可能會步上下一個後塵。
文中認為需要透過某些機制整合不同的書籤工具,如(連結語法)linking syntax,API,這裡作者提出的是 RSS, 也舉了43 Things 作為整合不同網路書籤的範例。

在結論部分,文章總結了社會性網路書籤工具的幾個特點:

  • 個人帳號(有時候也會提供社群功能)
  • 加入連結、標題與說明的機制
  • 提供瀏覽器 bookmarklets 或其他的便利功能
  • 以標籤來分類
  • 可以依照標籤或使用者來搜尋(有時候提供布林的功能)
  • 可以依照熱門程度,使用者,標籤等查詢連結
  • 提供RSS
  • 提供瀏覽器外掛功能

最後的附錄也附上相關的社會性網路書籤工具列表。

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Clandinin, D. J., Connelly, F. M.; 蔡敏玲、余曉雯 譯 (2003). 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 Narrative inquiry : Experience an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我拿到書之前,完全對於「敘說探究」一點概念也沒有。我也不知道我從圖書館借到的是這樣一本書。我是從「質性研究」這個關鍵字去檢索,然後預約的。前天圖書館通知我書到了,我到學校唸書的時候順便拿回來。我在等捷運的時候就開始看,開始覺得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作者並沒有用條列的方式說明什麼是「敘說探究」,而是以一種說事情的態度,說明他們自己,說明整個概念的脈絡,讓讀者看到他們研究時候的想法與問題。覺得是本值得買下來的書,雖然我只花了兩天匆匆讀完。
我後來在網路找有關「敘說探究」的時候,發現,原來本書的譯者之一蔡敏玲,寫過一篇〈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我以前正是經由對這篇文章的閱讀,建立對於質性研究的印象。
我想到今天看到富邦講堂在6/4開始有楊照的「講故事的藝術」…也許這也會是一種啟發吧。

Reading notes in my wiki, I hope I will update something more. 一邊看書一邊打字需要更積極主動的閱讀, 顯然我在快速讀過整本書的時候並不想表現的更積極一點… wiki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