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 Blog: 混雜資訊的組織 提到的這本書,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
已經出中文版了:「亂是一種新商機:數位行為改寫的消費習慣」。
雖然很想推薦所有圖書館相關專業工作者,如果沒法看到原文本,都應該去中文本找來看看。或是圖資學生應該拿來當成通論課的教材。但是,這本中文譯本真是一場災難:
- 首先,書名就糟蹋掉了。明明是一本討論知識、分類、與數位時代的新秩序法則的新穎著作,被操作成一本過時的廉價商業教戰手冊。ilya翻的《一切都是混雜》都比這個書名層次境界高多了。難道這樣操作會賣得比較好嗎?
- 第二個令人吐血的是版面設計:文字排列得缺乏質感又塞入了一些沒有用的設計細節,頁碼安置在奇怪的地方,難以閱讀的註釋排版。設計者可能受到那糟糕的中文書名所感昭嗎?
- 第三,這本書中有許多圖書館學或各種學科的專業術語,但是譯者有許多顯然只是「照字面直譯」翻錯了許多。例如: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應該翻成「資訊架構」卻翻成「資訊建築」,social construction 應該翻為「社會建構」卻翻為「社會結構」。這些都是已經有許多譯本的通用譯法了。
雖然整本書中文書洋溢著一種廉價的感覺,這是我少數讓我有一股衝動看完就想脫手的書,但是偏偏明明內容又值得反覆玩味,真是教人為難。以下是Weinberger 本人在Google所進行的演講:
回應秋聲之前的介紹,這本書確實與知識有關。但是我認為Wienberger 的知識觀,不像是「資料->資訊->知識」的這種加值實在論。而是更接近Bateson 在《心智與自然》(Mind and Nature)一書中的主張。簡單的說,Bateson 的知識論,認為人的心智是由於感知到「差異」,並且在無所不在的差異中,發現萬物相互連結的模式,因此而獲得認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