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brary Views與梁董是對圖書館很有熱情的Bloggers,也一直以這樣的熱情將新技術與新知在這個領域裡面推廣。我是受到他們的啟發才決定寫這篇隨想的,我希望這些想法雖未必深思熟慮,但是也能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向。
h3. RSS 重要嗎?
* 跟E-mail一樣重要。我每天透過RSS閱讀器追蹤許多我關心的資訊。我真正覺得RSS可以作到「個人化資訊入口」。使用行為上有點像是訂閱特定資訊的電子報,不過使用上更便利,資訊管理組織上的彈性也更大。我會認為能夠使用RSS閱讀器,跟能夠收e-mail,能上網一樣是最基本的資訊技能。任何人如果不想被貼上資訊落差的後段班的標籤,都應該學學如何用RSS閱讀器。
* 不過我覺得真正需要推廣的是能閱讀RSS的工具 。如何產生RSS是工程師才要知道的事情。我使用的RSS閱讀平台是Bloglines。「如何利用RSS」的語病的像是「如何利用HTML」一樣。就算網路內容爆炸的今天,真正會要利用HTML的也只有少數的設計師與Webmaster,大部分人接觸到的是「能閱讀HTML的工具」、「能製作HTML的工具」與「能產生HTML的系統」,而非直接去接觸HTML語法。 RSS 也是一樣,大部分我們能接觸的就是RSS閱讀介面,或是能自動產生RSS的系統。這也是我認為應該訴求的是推廣閱讀RSS的工具,而非推廣RSS的技術與標準本身。
* RSS也是不重要的。就像幫我理頭髮的設計師,我認為他最重要的就是理到讓我滿意,用不用RSS不重要;中午叫的便當,重要的是讓我用餐愉快,用不用RSS不重要。所有服務業的目標都一樣,就是要教使用者滿意,其他的都不重要。這並不是說賣便當的只要便當便宜好吃就好了,要使用者能滿意是個複雜系統,菜單要清楚,電話要打得進去,便當要好吃,菜色要新鮮,料理要衛生,送的要夠快,飯菜要夠熱,價錢要夠低,外送的小弟帥小妹美,會自動送上紅茶熱湯外加一個無價的微笑,…….。這樣才可能在便當外賣的紅海中殺出一點生存空間出來,讓訂便當的客戶滿意。
* 圖書館不妨把自己放在服務導向的框架下檢視自己提供的資訊服務,從這個角度來看RSS重不重要。
!http://static.flickr.com/22/25697493_8d2f44ab54.jpg!
Mac OSX 能用螢幕保護程式閱讀RSS 也算是一種RSS閱讀應用~~ (by re-ality)
h3. Blog相關問題隨想
請先回答以下問題:
# Blog 與網路內容管理系統 (Web-CMS) 有什麼不同?
# 圖書館事業運用Web-CMS的狀況?
# 如果問題(2)的回答中,圖書館事業使用Web-CMS的狀況良好有成效,那麼為什麼需要Blog系統?
# 如果問題(2)的回答中,圖書館事業使用Web-CMS的狀況不彰或有困境,那麼有什麼理由期待Blog系統不會重蹈覆轍?
以我個人的經驗,所有組織在導入內容管理或知識管理系統的成敗,可以從組織本身的工作流程是否有因此調整來判斷;也就是說,系統設計的時候是否由更高的組織管理層次來規劃,而非只是由工具使用的層次思考,會影響系統使用的成敗。如果這樣的見解是有效的,那麼重新檢視以上的問題,將問題進一步發展為:
# 當圖書館導入新的資訊系統與技術時,組織成員(員工)工作內容上是否有所不同?
問題(1)答案若為是,那麼:
# 當圖書館導入新的資訊系統與技術時,組織分工的執掌上作了什麼樣的調整?
# 當圖書館導入新的資訊系統與技術時,組織的工作流程上作了什麼樣的調整?
目前我所找到,國內只有一篇與此問題有關的研究論文,雖然這篇1999年的論文已經有段時間。論文中發現圖書館對於BBS相關的工作,並沒有在組織上作明確的執掌調整,而是透過彈性的方法增加某執掌的業務工作量。同時也認為圖書館工作同仁對於這種新興媒體工作的溝通技能與專業還有待加強。這種情況現在到底改善了多少,在處理其他的網路媒體工具上會不會發生同樣的問題?
* 郭嘉文。(1999)。我國大學BBS站圖書館討論區之調查研究。大學圖書館,3(3):81-105
進度膠著 與 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s analysis)
2005-11-3
上週順著Hjorland這條線延伸出去,找了一些Paper,大部分在Knowledge Organization 這本期刊上。上週二到台大圖資系圖書室印了幾篇論文。加起來總共有十幾篇,更新在我的wiki 處。此處有Endnotes用的書目資料檔
看的進度很慢,一週過去只看了一篇半。
Albrechtsen, H., & Hjorland, B. (1997).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The presentation of a new book 這篇看完了。只是一本書的簡介,看了快一週。現在看Albrechtsen, H., & Pejtersen, A. M. (2003). Cognitive work analysis and work centered design of classification schemes. 這一篇,還是進度很慢。句子很長,實在很想抱怨因為作者是丹麥來的,不像美國英文那麼好讀。許多不懂的概念,往往一邊讀一邊岔出去找相關資料,卻又往往一出去又很難回來。回顧wiki中的紀錄,我大概找了對談社群(Discourse community)、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實用主義(Pragmatism)、皮爾士( Charles Sanders Peirce)等等資料(這個時候覺得還好自己有透過wiki紀錄資料)。但是不知道這種緩慢,是否隱藏有自己精神變得鬆懈的事實。
一路看下去,其實很多東西看不懂。像是means-ends analysis 的分析架構,其實還不完全懂得是怎麼做出來的,怎麼發展出來的,這種方法的脈絡是什麼。很多概念也是一邊看一邊修正,修正的越多,越懷疑自己到底正確的掌握了多少。
2005-11-4
means-ends analysis / 方法-結果分析 / 手段-目的分析
means-ends analysis 有許多不同理解的角度。我一開始透過Google找答案。這真是個花費時間的策略,看了很多資料仍然無所頭緒。隨著累積閱讀的資料,開始慢慢透過這些零碎的資料歸納出幾種不同學科領域的理解觀點:管理策略的、教學認知心理學的、人工智慧系統的。管理上的是means-ends chain analysis,看了資料似乎有些不同;因此將目標轉向教學心理學。剛好我有本不錯的教科書,後面附有書後索引,透過索引很快的可以找到相關資料的位置。
這個搜尋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問題在於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如何表徵與已知的資料相連結。我剛剛試用了Clusty與Visvisimo這類的自動分群meta-search,就能把這些不同學科的面向表現的很好–起碼比昨天一無所知的我好多了。以後有這類的問題不要先從Google查,這是教訓。
領域廣泛問題的解決
- 在教育心理學中,
means-ends analysis 的概念是放在「人如何解答問題」的機制下。對於熟悉的問題,人會透過概念性理解、自動化基本技能、與領域特定策略等等方法,這些被稱為是熟手/專家的問題解決策略,這些策略都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這種策略是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會優先考量的,也被稱為「強方法(strong method)」。 - 但是在解決陌生,不熟悉的問題的時候,我們無法透過以上的策略解決問題,而只能使用通用的問題解決策略。這種方法不像前述的強方法,不限定適用的領域,因此也被稱為「領域廣泛之問題」的解決方法。與強方法相對,這種方法被稱為「弱方法(weak method)」。
- 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s analysis)即屬於弱方法中,透過限定條件,找到可以成功解決問題策略的一種。此方法透過預期目標反推回解決問題的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步驟 (Gagne, 岳修平譯, 1998: 301-3)
- 找出目標與當前情況之間的差異。(此即找出ends: 目的)
- 找出一個與該差異相關的運作歷程(operation)。(此即means: 手段)
- 執行該運作歷程以減少其差異。
- 重複步驟一至步驟三,直到問題解決為止。
references
- 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8). 教學心理學: 學習的認知基礎 (岳修平, Trans.). 台北: 遠流出版社.
美國出版協會控告Google。遊戲與圖書館。(links for 2005-10-20)
美國出版協會控告Google
上個月作家工會才剛剛告了Google,這個月追加一個美國出版協會(AAP)。仍舊是針對 Google Library的專案。我認為Google的良善意圖與其對出版產業可能帶來的銷售利益,並不會改變依照法條上的文字所作的是否侵權的判斷。Google 最大的可能策略是在於對於「合理使用」的定義與解釋,這也是在之前Google所針對美國作家工會所作的回應中最重要的論點。在美國著作權法中規定了合理使用的四項判斷標準:一、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二、著作之性質;三、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四、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Google 作為一個資訊服務提供者的平台,在這樣的合理使用下會創造什麼樣的判例?
遊戲與圖書館
在美國,公共圖書館也開始將遊戲(特別指電視遊樂器)納入其收集的資源之一。宗曄加油。
-
遊戲與對資訊素養的重要性
Bates, M. J.(2005).An introduction to metatheories, theories, and models
* 本章(這是在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2005. ASIS&T. 書中的第一章)的動機在於介紹在資訊行為研究中,所運用的後設理論(metatheory), 理論(theory)與模式(model)的概念與現況。
* 文中以「最小努力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為例,分析後設理論、理論與模式間的關係。並建議在資訊研究中,能從模式研究進一步發展更理論性的研究。
* 說明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律則(nomothetic)與個殊(idiographic)策略取向的對立與區分。
* 描述13種在圖書資訊學研究中應用的後設理論類型,並舉出相關的研究典型。其中1-5屬於個殊性的,6,7屬於混合性的,8-13屬於律則性的。
# 歷史研究取向 (historical)
# 建構主義取向 (constructivist)
# 解讀者或論述分析取向 (constructionist or discourse-analytic)
# 哲學性分析取向 (philosophical-analytic)
# 批判理論取向 (critical theory)
# 民族誌取向 (ethnographic)
# 社會認知取向 (socio-cognitive)
# 認知科學取向 (cognitive)
# 書目計量取向 (bibliometric)
# 物理學取向 (physical)
# 工程學取向 (engineering)
# 使用者中心設計取向 (user-centered design)
# 進化論取向 (evolutionary)See more progress on: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Webcast on Sep. 20
ASIST SIG USE (Informaiton Needs Seeking and Use) 今年推出了這本書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這本書綜覽了七十多種不同的資訊行為理論與概念,也收錄了相關資源與文獻資訊。我聽說有幾個同學對這本書有興趣,還有人想要一起讀的嗎?
編輯 Dr. Sanda Erdelez 與 Dr. Karen Fisher 都會在九月20日,Missouri 大學圖資學 Webcast 上介紹這本書。View Webcast Details
時間錯過的話,我猜還是會有存檔吧? 順便練習一下聽力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