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索引編製軟體試用 (links for 2006-07-05)

有些之前零零星星就試過了。這次一口氣全部試一次。Tulic將書籍索引編製軟體分為三類:

  1. Embedded indexing, 嵌入式編製: 在編輯或排版軟體中,附有編製索引的功能。透過在文件中標記被索引段落或文字的方法,自動編排索引頁。如 Microsoft Word就有這種自動編排索引的功能。
  2. Using a word processor or desktop publishing system to create an index for another document, 使用文書編輯或排版軟體: 這是最一般的處理方式。就是用人工的方式,使用一般編輯軟體編製索引。好處是極有彈性,缺點就是極費工夫。
  3. Using a standalone indexing program, 使用索引編製專用軟體: 有一些軟體專門為書籍索引編製所設計的。這種軟體都不是免費的,而且每個軟體的介面、功能都不一樣,設計概念也都大異其趣,又有種種功能的限制。不過對專業索引編製者來說,這種軟體可以省去許多編製繁瑣的工作。
    本日試用的索引編製軟體。前三個遇到中文全部都沒用。差別只是一開始就不能用,或是到最後輸出時才不能用。最後一個是Word的外掛程式,中文可用,但是只能編製Word文件。

  • 看起來功能最完整,設定最複雜。心中滿懷期望,結果連一筆中文款目都沒法建立。

    (tags: book-indexing-tool Back_of_the_book_index)
  • DOS版本的書籍索引編製軟體。用起來不知道今年是一九多少年。中文輸入不能。

    (tags: Back_of_the_book_index book-indexing-tool)
  • 介面看起來簡單好用。可以建立中文款目,但是輸出的時候會掉字,會有亂碼。無法照中文筆劃排序,中文款目還是照ASCII排在alphabetical order之中。建好了也無法產生有用的索引。

    (tags: book-indexing-tool Back_of_the_book_index)
  • Microsoft Word的樣板外掛,中文可。算是Word自動索引編排的加強版。免費版試用45天。單人版授權費199.95美元……

    (tags: Back_of_the_book_index book-indexing-tool)

EndNote APA 5 中文版樣式檔 (更新 APA 6 for X5)

注意

EndNote APA 6 中文版樣式檔請往此處。第五版中文樣式檔不再更新。

EndNote 是最常見的學術書目管理軟體。許多學校也都有購買校園授權。我所念的科系現在主要使用APA 美國心理學會第五版的學術出版格式,可是中文與英文的呈現卻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例如,中文要使用全形的標點符號,英文要用半形;一些說明性的文字,如「某某編」,英文要用「XX (ed.)」,等等許多相異之處。所以我略修改了一下英文APA格式,讓EndNote可以產生中文的APA格式。

下載樣式檔

New: APA 6th 中文版 for EndNote

安裝方式

  1. 將此樣式檔放到程式集中的EndNote的Styles資料夾內。[EndNote X ~ X5]可能會是 C:/Program Files/EndNote/Styles/。
    [EndNote X6] 樣式檔路徑改為 My documents\EndNote\Styles
  2. 開啟 EndNote 程式
  3. 開啟 Style Manager 。在功能表的 Edit > Output Styles > Open Style Manager
  4. 勾選 “APA_6_TW”,然後關閉 Styles Manager
  5. 完成樣式的安裝

版本相容性

目前測試過,Windows XP EndNote 8, 9; Windows 7 X3 (MS Word 2007), X4, X5 (MS Word 2010) 皆運作正常。如有操作問題,歡迎回報。

版本紀錄

  • 0.5 (2006-06) 初次公開
  • 0.51 (2008-12-26) 修正文內引註(in-text citation)錯誤
  • 0.52 (2011-05-24) 修正文內引註(in-text citation)括弧為半形的錯誤
  • 0.53 (2011-11-28) 修正參考文獻書目(Bibliography),中文網際網路引用的日期標點格式錯誤
  • APA 6 0.21 (2013-02-15) APA 第六版中文樣式檔釋出

Continue reading “EndNote APA 5 中文版樣式檔 (更新 APA 6 for X5)”

學術網路書籤工具—CiteULike介紹

xxc's extispiciousdel.icio.us 這類的線上共用書籤服務,或者稱為社會性書籤(social bookmarking),主要的概念在於集合眾人的力量,匯集成以關鍵字詞作為分類主題的網路資源資料庫。相關的討論與說明,已經多到不勝枚舉,故不再贅述。本文將更進一步介紹,如何將這類的概念應用在學術資訊的組織與分享上。
Continue reading “學術網路書籤工具—CiteULike介紹”

資訊心理學-書寫歷程。XXC流簡報

本週,資訊心理學課程中,我負責的主題。
報告中首先透過對「寫作」、「書寫」這兩種關鍵字的國內研究生論文的考察,歸納出不同學科中對於書寫研究的傾向,與在學術發表時候對「寫作/書寫」兩個詞彙上的差異。
之後介紹書寫歷程的研究,主要以Flower & Hayes 於 1980 年發表的認知書寫歷程研究為主,介紹其研究方法與結果,以及後來其他相關研究對此歷程架構的補充。Flower & Hayes 的架構區分書寫歷程為計劃、轉譯、回顧三種認知工作。
!http://static.flickr.com/47/132478426_d2303c54e4.jpg!
源於《The Cognitive Style of PowerPoint》一書的啟發,繼數位出版課程之後,這次簡報繼續使用「XXC流」的簡報製作風格,即:
* 頁面上半部(50%)為簡報頁面的標題
* 頁面下半部(50%)為簡報內文
* 以整頁的大字作為簡報的分段
* 簡單:保持底色與用字顏色單純;不使用任何轉場特效
這種風格是因為:
* 簡報的時候如果字太多,大部分的聽眾根本不會去閱讀
* 強迫簡報製作者必須精簡、濃縮內容,組織重點
* 避免講者照稿念的現象
* 50% 畫面的內容,列印出備忘錄的形式還是有一定的可讀性,方便聽眾作筆記資料
* 並不是最好的簡報法,但是相當方便,經濟
簡報檔下載

wikipedia in Taipei

:Wikipedia創始人Jimmy Wales來台分享經驗

Wikipedia的創始人Jimmy Wales,於2006/4/7日,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演講關於Wikipedia的經驗。Wikipedia是網路上興起的百科資料庫網站,它的內容是基於自由開放的原則,讓所有人都可以撰寫內容與詞彙。錯過這次聚會的人,當天的口譯者李士傑先生(ilya)提供了Wales當天的簡報檔,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當天的聽眾錄下的演說內容(podcast),讓大家仍然可以取用這次會議的精采內容。

對於圖書資訊學與圖書館員而言,百科全書或是任何參考資訊來源的品質是最重要的議題。雖然大多數人都質疑Wikipedia的正確性,但是2005年Nature雜誌進行了一次研究,發現Wikipedia與大英百科(Encyclopedia Britannica)的品質差距並沒有一般想像的那麼大。這對大英百科顯然是個嚴重的挑戰與質疑,因此經過數個月整理之後,大英百科也對Nature雜誌所作研究作了有效性的質疑與回應,並要求Nature撤回原本的文章。但是Nature也立即回應了Encyclopaedia Britannica,認為這份比較仍然是合理的。

在這次演說與來台的訪問中,Wales特別強調Wikipedia是一種社會運動的本質(Taiwan.CNET.com),而實際上卻只有少數1.9%網友寫了73%的定義 (新浪新聞中心-聯合新聞網)。除了Wikipedia之外,文建會2004年起大力推動的台灣大百科也參與了這次會議,台灣大百科創始時候的願景即參考了Wikipedia經營的方式。在經過兩年的發展之後,台灣大百科也重新檢視了著作權的問題(Schee)圖書館界也參與了條目建構的經驗傳授。相關議題的發展,值得大家共同關注。
Continue reading “wikipedia in Taipei”

Stake. (1978).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social inquiry.

  • 在此文中,Stake透過對「經驗」、「知識」、「普遍化(概化)」這三個概念的考察,來說明個案研究方法對於科學研究的「理解」問題所具有的優勢與價值,進而為其論點:「個案研究方法是社會人類活動研究最佳的研究方法」提出有力的根據。
  • 如果使用個案研究作為研究設計,可以在此文中找到許多維護個案研究方法的合理性與正當性的依據。

Quotations

  • 大部分人都相信個案研究在對人類活動的研究中是有用的工具,因為個案研究使用到現實中實際的資料,並且能抓住注意力。但是大部分人也相信個案研究不是一個合適的普遍化基礎。在本文中,我主張個案研究是大部分研究方法的最佳選擇,因為個案研究能與在認識論上與讀者的經驗調和,並且在個人的基礎上將研究普遍化。 (p. 131)
  • Polanyi 將知識分為命題性知識(proposition knowledge)與內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兩種,命題性知識包括理智與閒聊,所有人際間可分享的聲明。內隱性知識是與自我的記憶理解相關的,是無法表達的部分。(p. 132)
  • 社會研究的對象很少是個人或是企業。不幸的是,這些通常被看做是個案對象。一個個案通常被認為是目標母群中的一個組成基本單位。因為單一個案不利於代表整個母群,因此個案研究往往被視為普遍化的基礎薄弱。
    然而,通常個案研究的情況是普遍化這類特殊的個案,或是類似的個案,而非將結論概化到整個個案的母群。所以目標個案需要嚴格的描述其典型性(typicality)的需求與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範圍的保證。當讀者在他感興趣個案中發現的本質的相似性時,便能建立起自然主義式(naturalistic)的概化基礎。個案不必要是個人或是企業。個案可以是任何一種感興趣的「有界限系統(bounded system)(以 Louis Smith的詞彙)」。一個機構、一門課程、一種職務、一個收藏單位、或是一個母群都可以是個案。這個定義並非擾亂「個案」的概念,而是強調在個案研究方法的普遍化都是是為了其特殊性。(p. 135)

Citation

Stake, Robert E. (1978).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social inquiry. in Denzin, Norman K., & Lincoln, Yvonna S. (ed.). (2001). in _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2). London ; Thousand Oaks : SAGE.

[KM] SECI, Ba & Knowledge asset

Nonaka, Toyama, & Konno. (2000).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主要概念:

* SECI process: 社會化-外化-連結-內化 過程
* Ba: 日文「場所」. 整合資訊為知識的場所. 特定的時間與地點.
* knowledge assets: 知識資產

Ba與實踐社群

Ba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reate new knowledge learn existing knowledge
boundary is fluid and change quickly, set by participants boundary is firmly, set by task, culture, and history of the community
“here and now” quality consistency and continuity are important
Micro(individual) and macro(Ba) levels both change Micro(individual) level changes only
Membership is not fixed Membership is stable

四種Ba

起源場所 Originating Ba (S) 對話場所 Dialoguing Ba (E)
練習場所 Exercising Ba (I) 系統場所 Systemising Ba (C)

[XXC]: 如何測量界定 Origination Ba ? 觀察?認知?動機?
[XXC]: Socialization 並不一定來自於特定的空間. 如薪資單, 成績單, 打卡鐘, 出缺勤紀錄, 都是一個有效運作的社會化工具。因為社會化來自於個人內部的認知轉換工作。有效能轉換個人認知的特定場所,如表揚大會。
[XXC]: 以起源場所而言,有效的激勵機制,會比提特定源場所重要。茶水間、吸煙室等場所,如果只是促進成員之間的溝通,都只是「對話場所」而已,因為並不一定能保證有改變認知的激勵與動機的有效性。我認為有效的機制比場所重要。

知識資產 knowledge assets

經驗性資產 Experiential assets 概念性知識資產Conceptual knowledge assets
例行知識資產 Routine knowledge assets 系統知識資產 Systemic knowledge assets

[XXC]: 如何評估/操作化/計量 這些不同的知識資產?

把玩質性研究軟體

我之前是使用Word與Mind manager這兩套軟體,來進行逐字稿的分析工作。第一步是使用 Word的「註腳」功能用來進行逐字稿的開放編碼工作,第二步用 Mind manager 進行主軸編碼,之後會畫出一張「頗為可觀」的心智地圖,並重複的在這張心智地圖上組織與發展相關的概念。

這一模式,一方面參考徐宗國的《質性研究概論》一書中,關於紮根理論的編碼分析工作,另一方面完全是靠自己在分析練習中摸索出來工作的模式。如同「摸著石頭過河」般的心情。

但是這樣的做法,是好,是壞。雖然我人在學院中,卻還是找不到太多人願意一起討論的。

在某種心情,與許多自己也不清楚的原因下,我將應該是可以一路衝刺的研究工作停下了。

最近在試用另一套負盛名的質性研究軟體,ATLAS.ti。一開始用的那天,我完全不知道怎麼進行編碼;並不全是軟體功能會不會用的問題,而是工作模式應該是怎麼樣,完全沒有概念的問題。我並沒有準備好任何code list,word的時候也沒有,於是就一邊編碼,一邊釐清相關概念,一邊回去修改。偏偏中文在編碼常常出現問題,一不小心還會把之前編好的全部清除。一路跌跌撞撞才把逐字稿編完。

這一路上體會到另一種編碼的工作方法。不像是Word可以一路編碼下來,編碼只要在相關段落插入註腳;因為ATLAS.ti需要的是把要編碼的段落整個標示出來,我後來先把較大範圍的概念先編碼,再編較小範圍的部分的概念單位,這樣子編碼部分的層次也會比較清楚。今晚希望可以將整個手冊全部再讀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