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repertory grid technique,找到這個加拿大軟體可以在電腦上進行分析。個人版使用是免費,學術研究版要CDN$700(加拿大幣…大概是台幣21000吧)…. 天啊。
有誰也在研究相關的技術或是軟體嗎?
書籍索引編製軟體試用 (links for 2006-07-05)
有些之前零零星星就試過了。這次一口氣全部試一次。Tulic將書籍索引編製軟體分為三類:
- Embedded indexing, 嵌入式編製: 在編輯或排版軟體中,附有編製索引的功能。透過在文件中標記被索引段落或文字的方法,自動編排索引頁。如 Microsoft Word就有這種自動編排索引的功能。
- Using a word processor or desktop publishing system to create an index for another document, 使用文書編輯或排版軟體: 這是最一般的處理方式。就是用人工的方式,使用一般編輯軟體編製索引。好處是極有彈性,缺點就是極費工夫。
- Using a standalone indexing program, 使用索引編製專用軟體: 有一些軟體專門為書籍索引編製所設計的。這種軟體都不是免費的,而且每個軟體的介面、功能都不一樣,設計概念也都大異其趣,又有種種功能的限制。不過對專業索引編製者來說,這種軟體可以省去許多編製繁瑣的工作。
- 介紹相關索引編製軟體:
- 本日試用的索引編製軟體。前三個遇到中文全部都沒用。差別只是一開始就不能用,或是到最後輸出時才不能用。最後一個是Word的外掛程式,中文可用,但是只能編製Word文件。
EndNote APA 5 中文版樣式檔 (更新 APA 6 for X5)
注意
EndNote APA 6 中文版樣式檔請往此處。第五版中文樣式檔不再更新。
EndNote 是最常見的學術書目管理軟體。許多學校也都有購買校園授權。我所念的科系現在主要使用APA 美國心理學會第五版的學術出版格式,可是中文與英文的呈現卻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例如,中文要使用全形的標點符號,英文要用半形;一些說明性的文字,如「某某編」,英文要用「XX (ed.)」,等等許多相異之處。所以我略修改了一下英文APA格式,讓EndNote可以產生中文的APA格式。
下載樣式檔
New: APA 6th 中文版 for EndNote
- Win7 / Word 2007, 2010: APA_6_TW_021.ens
- Win8 / Word 2013: APA_6_TW_022.ens
安裝方式
- 將此樣式檔放到程式集中的EndNote的Styles資料夾內。[EndNote X ~ X5]可能會是 C:/Program Files/EndNote/Styles/。
[EndNote X6] 樣式檔路徑改為 My documents\EndNote\Styles - 開啟 EndNote 程式
- 開啟 Style Manager 。在功能表的 Edit > Output Styles > Open Style Manager
- 勾選 “APA_6_TW”,然後關閉 Styles Manager
- 完成樣式的安裝
版本相容性
目前測試過,Windows XP EndNote 8, 9; Windows 7 X3 (MS Word 2007), X4, X5 (MS Word 2010) 皆運作正常。如有操作問題,歡迎回報。
版本紀錄
- 0.5 (2006-06) 初次公開
- 0.51 (2008-12-26) 修正文內引註(in-text citation)錯誤
- 0.52 (2011-05-24) 修正文內引註(in-text citation)括弧為半形的錯誤
- 0.53 (2011-11-28) 修正參考文獻書目(Bibliography),中文網際網路引用的日期標點格式錯誤
- APA 6 0.21 (2013-02-15) APA 第六版中文樣式檔釋出
學術網路書籤工具—CiteULike介紹
del.icio.us 這類的線上共用書籤服務,或者稱為社會性書籤(social bookmarking),主要的概念在於集合眾人的力量,匯集成以關鍵字詞作為分類主題的網路資源資料庫。相關的討論與說明,已經多到不勝枚舉,故不再贅述。本文將更進一步介紹,如何將這類的概念應用在學術資訊的組織與分享上。
Continue reading “學術網路書籤工具—CiteULike介紹”
[代發問卷] 網路學術資訊品質判斷研究
我同學,美麗大方女研究生,她的研究需要更多、再多、還要多的問卷資料。請路過的英雄好漢:如果正在念大學或是研究所的話,幫忙填一下吧。
資訊心理學-書寫歷程。XXC流簡報
本週,資訊心理學課程中,我負責的主題。
報告中首先透過對「寫作」、「書寫」這兩種關鍵字的國內研究生論文的考察,歸納出不同學科中對於書寫研究的傾向,與在學術發表時候對「寫作/書寫」兩個詞彙上的差異。
之後介紹書寫歷程的研究,主要以Flower & Hayes 於 1980 年發表的認知書寫歷程研究為主,介紹其研究方法與結果,以及後來其他相關研究對此歷程架構的補充。Flower & Hayes 的架構區分書寫歷程為計劃、轉譯、回顧三種認知工作。
!http://static.flickr.com/47/132478426_d2303c54e4.jpg!
源於《The Cognitive Style of PowerPoint》一書的啟發,繼數位出版課程之後,這次簡報繼續使用「XXC流」的簡報製作風格,即:
* 頁面上半部(50%)為簡報頁面的標題
* 頁面下半部(50%)為簡報內文
* 以整頁的大字作為簡報的分段
* 簡單:保持底色與用字顏色單純;不使用任何轉場特效
這種風格是因為:
* 簡報的時候如果字太多,大部分的聽眾根本不會去閱讀
* 強迫簡報製作者必須精簡、濃縮內容,組織重點
* 避免講者照稿念的現象
* 50% 畫面的內容,列印出備忘錄的形式還是有一定的可讀性,方便聽眾作筆記資料
* 並不是最好的簡報法,但是相當方便,經濟
簡報檔下載
wikipedia in Taipei
:Wikipedia創始人Jimmy Wales來台分享經驗
Wikipedia的創始人Jimmy Wales,於2006/4/7日,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演講關於Wikipedia的經驗。Wikipedia是網路上興起的百科資料庫網站,它的內容是基於自由開放的原則,讓所有人都可以撰寫內容與詞彙。錯過這次聚會的人,當天的口譯者李士傑先生(ilya)提供了Wales當天的簡報檔,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當天的聽眾錄下的演說內容(podcast),讓大家仍然可以取用這次會議的精采內容。
對於圖書資訊學與圖書館員而言,百科全書或是任何參考資訊來源的品質是最重要的議題。雖然大多數人都質疑Wikipedia的正確性,但是2005年Nature雜誌進行了一次研究,發現Wikipedia與大英百科(Encyclopedia Britannica)的品質差距並沒有一般想像的那麼大。這對大英百科顯然是個嚴重的挑戰與質疑,因此經過數個月整理之後,大英百科也對Nature雜誌所作研究作了有效性的質疑與回應,並要求Nature撤回原本的文章。但是Nature也立即回應了Encyclopaedia Britannica,認為這份比較仍然是合理的。
在這次演說與來台的訪問中,Wales特別強調Wikipedia是一種社會運動的本質(Taiwan.CNET.com),而實際上卻只有少數1.9%網友寫了73%的定義 (新浪新聞中心-聯合新聞網)。除了Wikipedia之外,文建會2004年起大力推動的台灣大百科也參與了這次會議,台灣大百科創始時候的願景即參考了Wikipedia經營的方式。在經過兩年的發展之後,台灣大百科也重新檢視了著作權的問題(Schee),圖書館界也參與了條目建構的經驗傳授。相關議題的發展,值得大家共同關注。
Continue reading “wikipedia in Taipei”
Stake. (1978).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social inquiry.
- 在此文中,Stake透過對「經驗」、「知識」、「普遍化(概化)」這三個概念的考察,來說明個案研究方法對於科學研究的「理解」問題所具有的優勢與價值,進而為其論點:「個案研究方法是社會人類活動研究最佳的研究方法」提出有力的根據。
- 如果使用個案研究作為研究設計,可以在此文中找到許多維護個案研究方法的合理性與正當性的依據。
Quotations
- 大部分人都相信個案研究在對人類活動的研究中是有用的工具,因為個案研究使用到現實中實際的資料,並且能抓住注意力。但是大部分人也相信個案研究不是一個合適的普遍化基礎。在本文中,我主張個案研究是大部分研究方法的最佳選擇,因為個案研究能與在認識論上與讀者的經驗調和,並且在個人的基礎上將研究普遍化。 (p. 131)
- Polanyi 將知識分為命題性知識(proposition knowledge)與內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兩種,命題性知識包括理智與閒聊,所有人際間可分享的聲明。內隱性知識是與自我的記憶理解相關的,是無法表達的部分。(p. 132)
- 社會研究的對象很少是個人或是企業。不幸的是,這些通常被看做是個案對象。一個個案通常被認為是目標母群中的一個組成基本單位。因為單一個案不利於代表整個母群,因此個案研究往往被視為普遍化的基礎薄弱。
然而,通常個案研究的情況是普遍化這類特殊的個案,或是類似的個案,而非將結論概化到整個個案的母群。所以目標個案需要嚴格的描述其典型性(typicality)的需求與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範圍的保證。當讀者在他感興趣個案中發現的本質的相似性時,便能建立起自然主義式(naturalistic)的概化基礎。個案不必要是個人或是企業。個案可以是任何一種感興趣的「有界限系統(bounded system)(以 Louis Smith的詞彙)」。一個機構、一門課程、一種職務、一個收藏單位、或是一個母群都可以是個案。這個定義並非擾亂「個案」的概念,而是強調在個案研究方法的普遍化都是是為了其特殊性。(p. 135)
Citation
Stake, Robert E. (1978).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social inquiry. in Denzin, Norman K., & Lincoln, Yvonna S. (ed.). (2001). in _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2). London ; Thousand Oaks : SAGE.
[KM] SECI, Ba & Knowledge asset
Nonaka, Toyama, & Konno. (2000).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主要概念:
* SECI process: 社會化-外化-連結-內化 過程
* Ba: 日文「場所」. 整合資訊為知識的場所. 特定的時間與地點.
* knowledge assets: 知識資產
Ba與實踐社群
Ba |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
create new knowledge | learn existing knowledge |
boundary is fluid and change quickly, set by participants | boundary is firmly, set by task, culture, and history of the community |
“here and now” quality | consistency and continuity are important |
Micro(individual) and macro(Ba) levels both change | Micro(individual) level changes only |
Membership is not fixed | Membership is stable |
四種Ba
起源場所 Originating Ba (S) | 對話場所 Dialoguing Ba (E) |
練習場所 Exercising Ba (I) | 系統場所 Systemising Ba (C) |
[XXC]: 如何測量界定 Origination Ba ? 觀察?認知?動機?
[XXC]: Socialization 並不一定來自於特定的空間. 如薪資單, 成績單, 打卡鐘, 出缺勤紀錄, 都是一個有效運作的社會化工具。因為社會化來自於個人內部的認知轉換工作。有效能轉換個人認知的特定場所,如表揚大會。
[XXC]: 以起源場所而言,有效的激勵機制,會比提特定源場所重要。茶水間、吸煙室等場所,如果只是促進成員之間的溝通,都只是「對話場所」而已,因為並不一定能保證有改變認知的激勵與動機的有效性。我認為有效的機制比場所重要。
知識資產 knowledge assets
經驗性資產 Experiential assets | 概念性知識資產Conceptual knowledge assets |
例行知識資產 Routine knowledge assets | 系統知識資產 Systemic knowledge assets |
[XXC]: 如何評估/操作化/計量 這些不同的知識資產?
把玩質性研究軟體
我之前是使用Word與Mind manager這兩套軟體,來進行逐字稿的分析工作。第一步是使用 Word的「註腳」功能用來進行逐字稿的開放編碼工作,第二步用 Mind manager 進行主軸編碼,之後會畫出一張「頗為可觀」的心智地圖,並重複的在這張心智地圖上組織與發展相關的概念。
這一模式,一方面參考徐宗國的《質性研究概論》一書中,關於紮根理論的編碼分析工作,另一方面完全是靠自己在分析練習中摸索出來工作的模式。如同「摸著石頭過河」般的心情。
但是這樣的做法,是好,是壞。雖然我人在學院中,卻還是找不到太多人願意一起討論的。
在某種心情,與許多自己也不清楚的原因下,我將應該是可以一路衝刺的研究工作停下了。
最近在試用另一套負盛名的質性研究軟體,ATLAS.ti。一開始用的那天,我完全不知道怎麼進行編碼;並不全是軟體功能會不會用的問題,而是工作模式應該是怎麼樣,完全沒有概念的問題。我並沒有準備好任何code list,word的時候也沒有,於是就一邊編碼,一邊釐清相關概念,一邊回去修改。偏偏中文在編碼常常出現問題,一不小心還會把之前編好的全部清除。一路跌跌撞撞才把逐字稿編完。
這一路上體會到另一種編碼的工作方法。不像是Word可以一路編碼下來,編碼只要在相關段落插入註腳;因為ATLAS.ti需要的是把要編碼的段落整個標示出來,我後來先把較大範圍的概念先編碼,再編較小範圍的部分的概念單位,這樣子編碼部分的層次也會比較清楚。今晚希望可以將整個手冊全部再讀過一次。